第05版:评论

必须把牢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③

本报特邀评论员 杨建德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25日   第 05 版)

能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是否对改革广泛认同、衷心拥护、大力支持,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向选取是否正确、举措制定是否对症、落地执行是否有效的最重要依据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把牢价值取向”“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居于首位的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给全党以方向和指引,给人民以温暖和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坚持人民至上是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必须把牢这个价值取向。

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让人民群众受益,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取向谋划制定改革举措,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各个环节,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为人民更好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夯实体制机制保障,促进人民自由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机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与收入分配制度,促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把汇聚人民力量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依靠人民来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一线进程中,深刻掌握事物发展情况与规律,不断解放思想,释放社会发展活力,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人民群众以首创精神推进改革,民智蕴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谋略与问题解决思路,民力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为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主体力量,改革发展行至深水区,更要进一步释放和激发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创造力与推动力,要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凝聚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把解决人民诉求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破题方向。“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当前,一些体制机制弊端仍然存在,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面对纷繁复杂的现状与形势,民生诉求往往是问题最紧迫、最尖锐的矛盾焦点所在,全面深化改革要奔着解决重点领域的民生问题而去,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领域的民生问题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核心重点。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民之所需所盼中准确分析矛盾趋势,在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才能精准发力直面矛盾挑战,确保改革举措回应民生所急、顺应民心所向。

把确保人民满意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评判标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可能有千条万条,但“民心最重要”,让群众受益和满意是第一条。“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虽是主观感受,但只有实实在在地客观“得到”,才能促进主观感受的提升。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作为改革实效的评判标准,能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是否对改革广泛认同、衷心拥护、大力支持,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向选取是否正确、举措制定是否对症、落地执行是否有效的最重要依据。要认真谋划改革思路,深入调查研究改革举措,努力使改革符合客观实际,收获切实效益,经受住人民检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成都市委会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

2024-06-25 本报特邀评论员 杨建德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③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876.html 1 必须把牢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63,87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