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观察

镇江低碳发展如何走出“三个同步”新路?

通讯员 孔萍 陈声秦 本报记者 江迪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26日   第 04 版)

江苏省镇江市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也是全国低碳试点城市。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镇江,听取了镇江市低碳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汇报,观看了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演示。

自成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以来,镇江持续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十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0.7%,单位GDP能耗下降37.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0.4%,PM2.5年均浓度下降50.3%,优良天数比率上升19.8个百分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和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三个同步”。

为企业低碳发展提供多重支持

一块上海食客寿司盘中的干冰,竟出自镇江一家火电厂的烟囱。这一“奇思妙想”正源自江苏华电句容发电有限公司在碳循环利用中的技术创新。企业总工程师何飞告诉记者,除了传统的脱硫脱硝外,他们还配备了碳捕集设施,把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捕捉固化为食品级干冰,纯度可达99%以上。

在碳捕集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块块冒着“白烟”的干冰从管道落入蓝色的食品箱中,最终打包配送给有需求的商家。据何飞介绍,这一工程总投资约3000万元,可年捕集二氧化碳10000吨。

资源循环利用,激发绿色动能。镇江此前也发布了企业绿色金融支持“白名单”,江苏华电句容发电有限公司也凭借节能降碳的创新举措,拿到了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

对标“双碳”目标,镇江近年来帮助企业免费摸清“碳家底”,特别是把占全市工业碳排放80%的48家重点企业,纳入碳资产的管理体系。

“摸清家底,方能有的放矢。”镇江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朱海洋介绍,镇江率先建成并不断优化完善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云平台,现有接入企业已达438家。

“电、煤、油、气”四类能源,以不同颜色的折线跃动在电子大屏上,实时显示接入企业的各项能耗数据。在国网镇江供电公司能源大数据中心,项目负责人姚鹏介绍,借助“碳平台”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为企业用能画像——“碳排平稳”“碳排下降”或“碳排大户”,结合生产经营状况,研判碳排强度,就其用能是否科学给出相应评价,并生成对应的能效码。

位于镇江丹徒的江苏鹤林水泥有限公司是率先接入“碳平台”的试点企业。这家企业不仅把粉煤灰、脱硫石膏、硫酸渣等工业废渣作为生产原料,还用余热发电解决了公司1/4的生产用电量。

企业负责人徐斌算了一笔账,能源循环利用后,厂内2座总装机量达24兆瓦的余热发电站,每年可发电1.5亿千瓦时,折算下来节能4.12万吨标准煤,扣除发电成本后,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电费0.67亿元。

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试点建设低碳城市,除了改善生态环境,镇江实践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探索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曾经“靠江吃江”的产业布局,一度令镇江遭遇“重化围江”的困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污染,全面取缔长江水上过驳作业,1个省级园区被取消化工园区定位,累计依法关停化工企业500多家。如今,企业数量减少80%以上的镇江化工产业,逐渐迈向绿色高端,质效提升明显,应税销售、税收分别较2016年增长1.75倍、4倍。

镇江丹阳是全国知名的眼镜之乡。创建于1997年的明月光学,是一家集镜片研发、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负责人、镇江市政协委员谢公晚介绍,跟研发生产部门联合研究,对清洗剂进行不断优化,降低废水排放COD标准,排放标准从500,降低到200以下,远远优于国家排放标准,同时应用了“全自动制造辅助系统”——即全自动超声波模具清洗机、全自动真空镀膜机、全自动胶带机等,引进行业尖端设备,确保了生产工艺的高品质、更环保。目前明月的销售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各省、市以及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国家。

以光换电,以水储能。在江苏省重大项目句容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现场,上百辆工程车来回穿梭运送土方。国网新源江苏句容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团委书记梁睿斌说,负荷低谷时以电抽水蓄能,负荷高峰时放水发电,项目将在2026年全部投运,预计年节约燃煤消耗量13.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4.9万吨。

2016年,首届国际低碳大会在镇江举行。大会以“技术创新、共享低碳”为主题,吸引了全球众多相关机构和企业参加,展示低碳技术,交流低碳成果,共享低碳机遇,至今已有五届。

低碳路上,从试点到示范,低碳镇江渐入佳境。镇江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企业员工,低碳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镇江的一系列探索实践,也广泛吸引国内外目光,被认为丰富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曾指出,镇江的低碳经验对全球都有借鉴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考察过的世业洲,如今风景如画。6月4日,镇江市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在这里举行。镇江市政协委员牵手少年儿童,共同宣讲身边的生态环保故事,放流包括长吻鮠、白鲢鱼在内的3万余尾鱼苗,向社会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在下一代心中埋下绿色发展的种子。

2024-06-26 通讯员 孔萍 陈声秦 本报记者 江迪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3983.html 1 镇江低碳发展如何走出“三个同步”新路? 63,98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