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一波高温炙烤之下,山东、河南等部分地区出现了高温干旱迹象。顶着暴晒的太阳在田地里没日没夜浇地的农民们,牵动着大家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农民们浇地使用的水井、水渠等都属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生产性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时起到了重要缓解作用。处于具体场景中,我们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也更加具象化。
关于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的调研,是在百年乡村建设史和新时代乡村振兴目标背景下进行的。
经过多年规划建设与发展,今天中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可谓成效巨大。但随着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水涨船高”。于是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异,有的地方通过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将便捷、便利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乡村,同时也看到了有的农民为了发展,为了家人够得上现代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公共服务,主动向县城、城市流动。
事实上,适度聚集确实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效率的最大化,但在公平与效率面前,无论是“上楼”还是“进城”抑或“留守”,都应该尊重农民意愿。
因为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仍有差距是客观存在。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东部地区、大中城市周边地区村内外道路建设、饮用水供应安全、住房质量、天然气入户、电力和通讯网络稳定。江苏、广东等东部省份农村燃气普及率达到70%-80%,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省份可能还不足10%。从领域上看,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建设进程不一,总体上,电力、通信、交通等统一推进的领域进程较快,而农村老龄人口持续增加,养老服务机构供需不平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也仅为31%左右。
正如调研主题中的一个重点词“统筹”,公平与效率同样需要“通盘考虑”,既不能只要公平,也不能只求效率。而是既要对我国城镇化趋势、城乡格局变化进行研判,科学谋划村庄布局,引导人口适度聚集,防止“有村无民”造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浪费,又要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接受,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或许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高有低,但不可缺门漏项。
可以想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仍需从时间、空间乃至人口学多个维度上去科学研判、久久为功。然而无论我们处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总是实实在在地惠及着乡村百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