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

40年,满世界寻找敦煌

本报记者 谢颖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26日   第 12 版)

▲《满世界寻找敦煌》

“今天中国敦煌学的成就是几代人满世界寻找敦煌的结果。”近日,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新著《满世界寻找敦煌》在国家图书馆首发。

在书中,荣新江记述了自己从1984年起到世界各地寻访稀见敦煌文献的亲身经历,既有寻找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在生动的故事与感悟中,一位敦煌学学者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足迹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敦煌发现世界,在世界寻找敦煌。荣新江告诉记者,他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中国的敦煌学是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如今,“满世界寻找”之路依然漫长,需要所有学者的共同努力。

敦煌在哪里,脚步就追到哪里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以万计的敦煌文物、文献被东西方列强的一些“考察者”“探险者”骗取和掠夺,令国人痛心疾首,对敦煌学研究也形成了不利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对敦煌文化的保护、整理、研究、传播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者以强烈的学术使命感一点一滴改变着敦煌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状况。《满世界寻找敦煌》正是中国敦煌学者过去40余年开拓进取的一个缩影。

荣新江的寻找敦煌之旅始于莱顿。1984年9月至1985年7月,正在读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荣新江作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交换生,到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学习10个月。对于一个研究敦煌的人来说,这实在“非常幸运”。莱顿大学以及荷兰虽然没有敦煌文献,但研究敦煌乃至西域各种语言文字材料的图书,可谓应有尽有,这为荣新江的“满世界寻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莱顿大学汉学院院长许理合等学者的帮助下,他做好了学术、语言、签证等各方面的准备,在1985年4月得以“初访英伦的敦煌渊薮”。

从此,荣新江脚步不曾停歇。11个国家、48个城市,敦煌在哪里,脚步就追到哪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都留下了他查阅抄校文献的身影。

谈及为何40年如一日以饱满的学术热情投入寻找和研究,荣新江表示,作为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代学者,在成长过程中始终肩负着对于敦煌学研究的使命感。

满世界寻访使荣新江积累了丰富的敦煌文献资料。几十年来,他著述不断,《归义军史研究》《敦煌学十八讲》《海外吐鲁番文献知见录》《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唐宋于阗史探研》《吐鲁番的典籍与文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他还把海外寻访获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书籍以及研究成果捐赠给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方便更多研究敦煌的学者使用。

不过,这一路寻访的感受,还没有合适的机会展示。2022年9月,荣新江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设了“满世界寻找敦煌”系列讲座,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心中那些澎湃的心情,以及这项历时40余年的艰辛考察经历,用记忆所及,给大家复述出来。”系列讲座和北京大学课堂上的两次课程,便构成了这本新著的内容。

是学术之书,也是励志之作

在《满世界寻找敦煌》每一讲中,荣新江会先介绍一个地方的收藏,讲清楚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方去找材料,然后介绍学术调查的过程。同时,每讲的中间或最后,都要阐释他的调查对于当年的学术意义是什么,他的收获是什么,当年的收获对敦煌西域文献和历史的研究有什么贡献。

以敦煌文献为主,也包括吐鲁番、和田、库车、焉耆文献,都构成了荣新江“满世界寻找敦煌”的话题。在他看来,研究敦煌要看原卷,要回到历史的现场,才能获得准确和全面的信息。在伦敦和巴黎,荣新江抄校的写本多是归义军和于阗的材料,之前一些史料通过缩微胶卷来看,但缩微胶卷受制作条件限制,存在一些误差和缺漏,有些地方很模糊,或者有个黑疙瘩,这些问题一看原件就清楚了,这也为做整体的归义军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史睿是荣新江的学生,他认为,敦煌文献的特殊性在于提供了地方社会最原始的档案,荣新江不满足于只是进行分类研究,而是想要全面掌握关于这个时代的包括政治、民族尤其是社会史方面的所有资料,因此需要走向世界。

“《满世界寻找敦煌》首先是一部学术之书,是对学术的交代。”荣新江坦言,从罗振玉到向达、王重民,再到当代学者,每一代敦煌学者都孜孜以求。作为学者,40年寻访使自己的学术生命史更加丰富,希望通过这本书,有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这代中国学者所做的努力。

正如山东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徐俊所说,《满世界寻找敦煌》首先是一部个人学术史,但因为作者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执着的学术追求,赋予其多方面的特质:它既是19世纪以来西域探险史的极简读本,也是一本敦煌及西域文物文献发现及传藏史的详解;同时,它还是一本以西域出土文物文献为主线的史学研究指南。在书中,作者详细推演了文物文献的流传和研究过程,形成了19世纪世界范围内对中亚西域地区考古探险的完整历史。对读者来说,既能从中感受到历代敦煌学学者的使命追求和励志精神,也能在蓬勃生长的知识链中获得启发。

在敦煌学研究之外,《满世界寻找敦煌》中“前互联网时代的旅行故事”则充满趣味,令人流连忘返。荣新江说,这些东西可能今天的年轻人看着很可笑,今天拿着手机上的地图,可以到处跑,丢不了自己,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Email,完全凭着勇气拿着纸质地图行走。回想起来有很多很好玩的事情。“我的学术是和旅行捆绑在一起的,旅行也是学术,增长了许多见识。”他希望这本书既是给今天的年轻朋友一份了解过去满世界旅行的休闲读物,也是能够给予大家一些人生中如何获取正能量的励志之作。

敦煌学研究要“走出去”

敦煌学从诞生那天开始,就不仅仅是书斋中的学问,更是要走向世界的学问。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是荣新江一直所坚信的,敦煌学应该在全世界开花,这对于向世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司马迁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做研究固然要在书斋里多读书,但做敦煌学还必须要走出去。”荣新江说,可以根据学术研究的目的设计不同的考察路线,不仅是寻找敦煌,所有流散在世界的文献、文物,只要有机会都应该去寻找。

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极大地促进了文献学研究。荣新江表示,古籍数字化是文献学的发展方向,敦煌文献的数字化要兼顾图与文两个方面,目前关于敦煌文献的信息化检索系统正在加紧建设中,希望中国未来能够成为真正的敦煌文献的数字化处所。“我们一定可以做到。”他说。

6月19日,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华书局举办了《满世界寻找敦煌》法俄日韩四语种版权签约暨繁体中文版首发仪式。荣新江在现场说,敦煌文献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敦煌学需要国际合作,与国际敦煌学界进行对话。他希望,随着这本书的外译,让海外汉学家朋友在国外用本国的语言文字感受到自己对敦煌的理解。

▶▶▶延伸阅读

敦煌学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考古艺术,二是文献。对敦煌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敦煌学十八讲》《走进敦煌》《敦煌的历史与文化》等书籍,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切入点,进而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荣新江)

2024-06-26 本报记者 谢颖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006.html 1 40年,满世界寻找敦煌 64,00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