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种子作为农业“芯片”,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也是委员热议的“第二把火”。从加强种源信息共享,到高效繁育适合西南地区推广的新品种……委员们的建言字字句句更“关芯”。
AI种植的小番茄、立体栽培架上“住单间”的空心菜、物联网精准灌溉的空中小西瓜、废弃桑树枝孕育出的桑枝菌……6月17日,参与重庆铜梁区政协“农业创新发展”协商活动的委员们走进铜梁区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西南研发中心、大庙镇桑枝高值利用科技小院,眼见传统农业结合现代科技装备结出累累硕果,不由得点燃了建言智慧农业“芯薪之火”发展的热情。
“第一把火”热议农业新质生产力。
区政协社法委主任刘兵率先抛出问题:“在乡村全面振兴大背景下,如何将农业新质生产力更好运用到生产技术改造升级上?”“技术创新是关键!”科协界别的黄小红委员抢先作答。她认为,只有通过采用节能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推动产品创新,才能提高传统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同样有着科技一线工作经验的游伟委员给出的答案则是“人才”。他建议,提供政策保障,整合资金,提档升级铜梁现有的4家科技小院,把人才留住,把技术带到田间地头,解决科研项目落地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种子作为农业“芯片”,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也是委员热议的“第二把火”。
当前,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西南研发中心已组建蔬菜花卉种质资源保护、育种、植保栽培等8个研发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花卉新品种和国家发明专利15个。面对这份“成绩单”,委员们并不满足,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国家战略和粮食安全。从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探索成渝两地共同建设种子基地;从加强种源信息共享,到高效繁育适合西南地区推广的新品种……大家的建言字字句句更“关芯”。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除了装满装好‘菜篮子’,还要鼓起‘钱袋子’!”一直在记录委员发言的区政协副主席汪龙停笔提问,点燃了强农富民的“第三把火”。
如何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农增收?市政协委员陈恒煦希望进一步联结校地企资源,通过订单式销售,打通“研—产—供—销—服”全链条,提升农业产业链附加值。创新农民科技培训新模式是陈静委员的关注点,她建议构建“学校+基地+田间”三级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依托“头雁”培育,重点针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培训工作,让“新农人”真正成为乡村“兴农人”。
“我们将积极采纳委员建议,运用到科技助力农业创新发展工作的方方面面。”区农业农村委、区科协负责人及时反馈表示,将以铜梁“巴岳农庄”试点建设为契机,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强化种源研发与推广,常态化开展科技服务,走出一条适合铜梁实际的智慧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