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生态

“石旮旯”真能长出“金果子”

本报记者 凌云 通讯员 刘海军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6月28日   第 09 版)

“阿妹回乡来,把那山桐栽,曾经的石旮旯,绿树排成排。春暖花开哟,乡村美起来,秋来果红时,大家乐开怀……”今年春节前夕在重庆音乐广播“热播”的这首歌曲《阿妹回乡来》,点赞的正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政协委员廖秀兰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的事迹。当初廖秀兰流转1万余亩“石旮旯”(石漠化荒地)种上山桐子,如今,山桐子枝繁叶茂,夏开黄花,秋结红果,已经成为彭水长生镇三合社区的致富“金果子”。

彭水县是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区)之一,岩溶面积3439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100平方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县持续推动绿色发展,昔日的“石旮旯”早已披上了绿装:联合乡种植万亩红豆杉、石柳乡发展千亩金银花、长生镇建成黄桃种植园……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绿水青山释放着绿色红利。目前,全县林地面积386.3万亩,森林面积352.95万亩,森林覆盖率65.55%。

在治理过程中,彭水县政协从2021年起,先后围绕林下经济、油茶产业、道地中药材等课题,通过主席会议协商、重点提案督办、视察调研考察等方式,发现问题、寻找真经、广聚共识,持续建言石漠化综合治理,深入助推全县林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围绕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建真言、献良策、谋实招,把‘石旮旯’荒山变成‘花果山’!”县政协主席程途说。

6月6日,在前期调研城口县、忠县以及彭水汉葭、桑柘、诸佛、芦塘等乡镇石漠化综合治理基础上,一场“渝事好商量·彭事协商办”专题协商活动聚焦“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力全县林业高质量发展”展开,政协委员、专家、群众代表与乡镇、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协商交流,为林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谭书琼委员长期关注石漠化综合治理。在她看来,让光溜溜的石窝窝、光秃秃的石头山由“石”生“林”,种植苗药符合县委、县政府“九苗”“三养”发展定位。她建议,通过“基地+集体+企业+园区+院校”模式,大力发展苗医苗药产业,进而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储备林建设,强化松线虫防治。”张超委员呼吁道。

县财政局负责人回应称,目前已累计统筹落实财政资金7亿余元,全面加强林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县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也表示,为期五年的“渝东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已纳入国家规划,已实施人工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退化林修复16.3万亩。

豆俊波委员建议,抓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机遇,统筹规划森林康养基地、林下产业(中药材)基地、特色经济林木(油茶、白茶)基地、林禽(山地鸡、蜜蜂)基地,“四轮”驱动,深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2024-06-28 本报记者 凌云 通讯员 刘海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105.html 1 “石旮旯”真能长出“金果子” 64,10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