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民意

社区服务要由“送餐式”向“点餐式”转变

——访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汪碧刚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杨岚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01日   第 10 版)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

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考察时强调,“社区为老百姓服务最直接,做好社区工作首先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同时要有一支热心服务、持续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要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把为居民群众的服务做深做细做到位,努力越做越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社区工作,多次到社区考察调研、指导工作。

如何让社区服务更精细更有温度?本期民意专版特别关注。——编者

“基层治理成效如何?不能只往墙上看,更要往群众的脸上看,抓住服务就抓住了基层治理的立场。”已出版多部社区基层治理专著的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汪碧刚,多年来用脚丈量社情,用心倾听民意,总结了一套社区服务的好办法。

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当前,我国超9亿人口生活在城市,居民主要生活在社区。

为民无小事,千头万绪在基层。汪碧刚多年在社区调研中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区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社区情况复杂多样。便民服务、拥军优属、养老助残、慈善救济等,都需要社区治理相关方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等具备专业应对能力。可以说,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城市基层治理的效能。

“推动社区服务做深做细做到位,首先要推进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汪碧刚表示,当前要着力解决基层治理“政府干、群众看,政府很努力、群众不认同”的问题,坚持“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定”,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让“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成为常态。

“其次,社区工作者要转变服务观念,将社区‘管理’转变成社区‘治理’,服务才是最好的基层治理。”汪碧刚进一步解释,要在直接服务中提升群众满意度,坚持群众来了,干部起立迎接、请坐倒水、倾听记录、交流引导、解决问题、出门相送。让基层干部成为密切干群关系、密切党群关系的排头兵。在间接服务中提升群众满意度,通过治安、城管、交通、环境、文化等方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在更大范围内服务群众、满足群众。

“转变服务方式,推动社区服务群众由‘送餐式’向‘点餐式’转变。基层治理就是为民服务,群众需要服务到什么水平,就需要治理到什么水平。”汪碧刚坦言,曾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基层干部在面对老百姓时常常疲于应付。“一方面要为基层减负,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要讲方法、有服务本领,深入了解民情、掌握实情、剖析原因,既要熟知整体情况,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难题有哪些、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实招、好招。”

汪碧刚认为,还要打破邻里之间的界限,激发社区自治效能。把党支部建在楼栋上,充分发挥党员楼门长以及社区能人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帮助社区及时了解居民的需求和问题,并积极协调解决各类矛盾和纠纷,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提升基层社区服务精准度,大数据是一把“利器”。汪碧刚表示,通过智能平台掌握社区实时情况,如发现异常,平台自动推送、自动预警,快速响应、快速处理,将减少流转层级和沟通成本,把可能发生的“大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大幅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社区服务?汪碧刚认为,还需双向发力。社区综合服务不断提高开放程度,消除“信息差”,主动对接年轻人的同时,年轻人还要走出封闭的圈子,提高信任度。对于有孩子的年轻家庭,“小手拉大手”很有效,比如社区多组织面向孩子的社区活动,通过孩子带动家长参与的热情,满足青年人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

此外,面对现代社会社区复杂多样、诉求多元的特点,汪碧刚谈到,让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区工作者和物业同频共振非常关键。

“说到底,基层治理现代化就是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用心、用情做好差异化、精准化的社区服务。”汪碧刚说。

2024-07-01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杨岚 ——访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汪碧刚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190.html 1 社区服务要由“送餐式”向“点餐式”转变 64,19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