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乡村振兴

浙江绍兴:

良种选育与嫁接技术“活化石”的古香榧群

全国政协委员 闵庆文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02日   第 09 版)

榧树,红豆杉科榧属,起源于侏罗纪,距今已有约1.7亿年的历史。这种和恐龙同时代生存过的植物,是极为稀有的孑遗植物,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绍兴先民将野生榧树人工选择、嫁接栽培成可食用的优良品种,“香榧”于是应运而生。

香榧生长发育极为缓慢,一棵小苗种下,至少要10至15年才开始开花结果,百年以上的香榧树才算壮龄。香榧“造仁”速度更缓慢,“修成正果”要耗时近三年。同一香榧枝条上橄榄大小的是待采摘的种子,黄豆大小的则是第二年的种子,枝条末端芝麻大小的“种子”则是雌树在夏秋季时,生出来的尚未成熟的雌球花。这种雌雄异株却“祖孙三代”齐挂一树的千年圣果,堪称神奇。

被苏轼赞为“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的神奇圣果的背后是神奇的香榧加工技术。香榧青果采摘下来以后并不可直接食用,需要堆沤处理,即先将采来的鲜果堆放在通风房间内,香榧外面的假种皮由黄转微紫褐色,此时即可剥取香榧子。刚剥出的坚果称为“毛榧子”,还需要经过二次堆沤。经后熟处理后,洗净后立即晒干,才可进行炒制。会稽山香榧传统加工方法有“双炒”和“双熜”两种工艺。2012年6月,传统的枫桥香榧采制技艺入选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神奇的不仅有广受人们喜爱的香榧果,还有一颗颗古老的香榧树上的“牛腿”状疤痕。这是中国古代果树大规模嫁接技术应用难得的例证,是世所罕见的古代良种选育与嫁接技术的“活标本”。

神奇的还有采摘香榧的“蜈蚣梯”。它由一棵采自当地的高达数米甚至10米以上的大毛竹作为主柱,左右两边对生凿孔,装上杉木横档,横档间隔约0.35米,为了梯子的稳固,在基部二个横档上左右两边再各装一斜档与主柱构成稳固的三角形。这种梯子形状与多足的蜈蚣很相似,被形象地称为“蜈蚣梯”。

神奇的还有“梯地-香榧树林-林下作物”的农林复合经营体系及其生态保护功能。会稽山区人民围绕香榧树用石块构筑梯田、鱼鳞坑、树盘,或者插上竹子做的栏杆,阻挡水土流失。他们在香榧林下种植茶叶、蔬菜等作物,既利用了香榧林的立体空间和林间阳光,增加收入,又增强了香榧林保持水土的能力,形成了一种高效、立体的农林复合经营体系。

神奇的还有环境优美的山地生态景观。香榧树四季常青,随着海拔高度不同呈现聚散结合的分布特点,既有满山成片分布的,又有离散分布于村落房屋附近的,现在就有多个森林公园。

2013年,“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以其悠久的栽培历史、古老的嫁接技术、高效的农林复合经营体系、优美的山地生态景观,成功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名录和农业部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名录。2014年,经过市民投票和专家评审,香榧被正式确定为绍兴“市树”。

从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我们可以看到,在山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与经济是可以协同发展的。当然,作为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还因其特殊的物种资源成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因其良种嫁接和农林复合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基因库”,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习俗成为重要的“文化基因库”。

2024-07-02 全国政协委员 闵庆文 浙江绍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251.html 1 良种选育与嫁接技术“活化石”的古香榧群 64,25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