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委员风采

沈铁梅:为川剧而绽放

本报记者 张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05日   第 06 版)

沈铁梅(前排)为年轻川剧演员授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沈铁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随着一曲经典唱段《红梅赞》,以江姐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伴随着独特的川剧韵味,激荡起台下观众无限的爱国情怀。

沈铁梅正是川剧《江姐》中江姐的扮演者。沈铁梅说,她非常荣幸能够通过再塑江姐形象,为诞育于重庆的红岩精神作出生动阐释。

如今,这部已上演百余场的川剧作品,依然不断地为观众上演着“情景式党课”。

红岩精神感染并影响着沈铁梅。让她几十年来所锲而不舍的,是推动川剧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传 承

“我是站在巨人肩上成长的幸运儿。前辈们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影响着我。”

在2023年12月举办的“庆祝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研讨会”上,已三度摘“梅”的沈铁梅如是说。

在川剧传承的路上,老一辈川剧表演艺术家给她带来的深远影响,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承,还有品格的训练、理念的坚守,鼓舞着她在前行中充满自信。

川剧传承作为一门艺术科学,沈铁梅觉得已在老一辈艺术家身上学到。现在,她思考与探索更多的是,如何将川剧更好地传给后来者。

“川剧作为非遗,是需要一代代川剧人来保护与传承的。”沈铁梅认为,这种保护传承,取决于“人”,传承人做得好,川剧就能发展得好。每场演出前,她都会反复叮嘱要上场的演员们:“演出是一把双刃剑,演得好就是推广宣传川剧,演不好就是摧毁破坏川剧,我们要时刻心怀敬畏。”

于是,沈铁梅在川剧传承中有所坚守与坚持。

“川剧不只有‘变脸’和‘吐火’,还有仪态万千的声腔等,她有着丰富完整的美学体系。”沈铁梅坚守川剧或者说戏曲所特有的美学体系,特别是歌舞演故事的方式。

“传统戏中的戏服、头帽等都是可舞的,现代戏如何传承歌舞演故事的方式,包括用传统的手眼身法步来演现代人?”几十年探索实践,沈铁梅总结出一套好经验。比如川剧《江姐》中江姐“绣红旗”的经典场景,通过外化人物内心,以江姐和狱中难友手执黄色长绸舞来表现他们饱含深情穿针引线绣出五星的过程,体现出戏曲的高度写意性特征。

在沈铁梅眼中,川剧是一个自由而浪漫的剧种,她热爱并沉浸于其中。但随之也有不规范现象。因此,自担任重庆川剧院院长以来,除演出外,沈铁梅大多时间都在做“看不见的工作”——规范川剧行业的服装、化妆、舞台作风等,“让川剧行业和剧种呈现‘风朗气清’的状态,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今年端午时节,重庆市川剧院创排的青春版川剧《白蛇传》在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首演,这部由年轻演员担纲的作品为观众带来经典传承的震撼。最近他们正在打造讲述巴渝英雄巴蔓子故事的川剧作品《巴蔓子》,也是由青年演员担纲主演。作为这两部剧的艺术总监,沈铁梅说,“戏剧传承,要敢于让青年挑大梁、当主角,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与提供实践的平台与机会。”

如今,沈铁梅下功夫更多的是,如何找到川剧与现代生活的更多连接点,让更多人了解川剧,爱上川剧。她喜欢将川剧与火锅联系在一起,她认为,川剧与火锅文化都是兼收并蓄的,“观众可以像品味火锅一样品味川剧。时不时会有种出其不意的惊喜,‘刺激’着观众继续观赏的意愿。”

创 新

沈铁梅说,她对川剧、对传统文化始终怀有赤胆忠心。因此,她对于川剧创作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也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敬畏传统,然后突破演绎,最后观众叫绝。”

1989年,川剧《三祭江》《阖宫欢庆》《凤仪亭》,让沈铁梅第一次获得梅花奖。2000年,因演绎改编自曹禺《原野》的川剧现代戏《金子》,沈铁梅二度获“梅”。2011年,凭借改编自古典名剧的川剧传统戏《李亚仙》,让沈铁梅“梅开三度”。

如果说第一次是因为她扎实的传统戏基本功,那么第二次是她对现代戏的挑战,第三次则是她戏剧表演的飞跃。

沈铁梅说,从《李亚仙》开始,她实现了从演绎行当到演绎人物的蜕变。就像她对待戏曲中的水袖,不再是被水袖捆绑,而是尽情为她所用。

著名戏剧家魏明伦曾这样说过:新时代重庆川剧大发展的标志主要有两个:一是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在整个川剧界的领军人作用,二是经典作品《金子》的横空出世,为当代川剧树立了新的丰碑。

这都与沈铁梅息息相关。

在收获口碑与奖杯的创新路上,沈铁梅是清醒的。“每部戏都不是为了得奖而创排的。品位的高低,奠定了我的路走得远与不远。”沈铁梅从自我成长的角度梳理回顾:演戏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挑战的过程,推动着她挑战演绎多人多面,柔媚的、木讷的,喜的、悲的,尽情糅合在她的表演中。

如今,她还想打造一台川剧风格的音乐舞台剧,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意新品。这种“新”,用她的话来说,“只是川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川剧依然是原汁原味的川剧。”

即使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她依然执着于此:“一切新事物都可以为我所用,但不能丢掉传统文化内涵。”

自2004年,沈铁梅带着川剧,开始“走出去”。在川剧与交响乐、歌剧等的融合中,沈铁梅始终坚守一个底线:她要演绎原汁原味的川剧。在世界视域内,她也更加懂得了川剧之美,懂得了如何更好地演绎川剧之美。

“演绎川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讲述中国故事的好方式。”沈铁梅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在世界艺术舞台——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演唱川剧《凤仪亭》后,很多外国观众找她学发声、学舞水袖的情景,她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自豪。如今,已带领重庆市川剧院“全身披挂”走过近50个国家的她深刻感受到,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跨越语言障碍,为更多人所喜爱。

“走出去”的探索与实践,也让沈铁梅在委员履职中不断呼吁与践行: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有升级版,让更多人通过欣赏川剧的综合审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担 当

沈铁梅是第二次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其间还担任了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多年的履职生涯基本都是围绕川剧展开:给非遗传承人减免税收,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收入,如何保护好戏曲的文化基因,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魅力等,并用实际行动推动川剧进校园、拍摄川剧艺术电影、开发川剧文创产品等。

每年两会,戏曲领域的委员呼吁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的声音不断,沈铁梅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两会,她依然带来一件相关提案,并将中国戏曲博物馆定位为:集所有剧种参观普及、对外交流、非遗传承等于一体的戏曲“百科全书”,全面展示中国戏曲发展历史、剧种特点、名家大师、艺术流派、剧目传承等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和时代特征的各项内容。

沈铁梅说,全面展示中国戏曲传统文化,传播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并解决戏曲文物毁坏、文献资料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意义重大。“我国300多个剧种百花齐放,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成立中国戏曲博物馆,其实也是用更科技、更科学的现代方式保护这些瑰宝。”沈铁梅说道。

她呼吁多年的,还有对于地方戏曲、方言文化的保护。“当前,随着普通话推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方言的传承面临危机,地方戏曲作为方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受到了巨大冲击,观众群体逐渐萎缩,年轻人对其兴趣不高。”沈铁梅表示,这不仅影响了地方戏曲的传承,也使得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影响。因此保护方言文化,促进地方戏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沈铁梅已投入参与以协同立法推进川剧保护传承立法工作的“大事”中。

5月30日,重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首次审议了《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作为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共同确定的协同立法项目,5月27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也被提请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沈铁梅告诉记者,“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四川和重庆两个城市同时立法,对于川剧传承发展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谈起川剧立法的初衷,沈铁梅说,川剧发展至今已有300年,但缺乏法律法规保障。“目前在重庆能称得上有完整建制的剧团只有两个。没有平台,谈何有人?传承人断了,川剧也就没有根了。”沈铁梅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文化资源流动活跃,川剧走向市场不可避免,但仍要以社会效益为先。

“如果一味以经济效益为准,比如大家喜欢变脸就只表演变脸,那川剧其他精髓如何传承?这需要规范的机制来保护。”沈铁梅表示,川剧保护传承任重道远,她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2024-07-05 本报记者 张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404.html 1 沈铁梅:为川剧而绽放 64,40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