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民意

城市的温度与厚度:社区由“管”到“治”的时代之变

汪碧刚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08日   第 10 版)

社区是社会区域共同体或区域性社会的简称。20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家把英文“community”一词译为中文“社区”并一直沿用至今。社区研究起源于西欧、发展于美国、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之后逐渐传播于发展中国家。社区从西方传入东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功能社区、地域社区。特别是伴随着现代社区兴起,“地域”更成为界定一个社区的重要特征。它承载着某一地区人民的实际生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改革开放以后,“单位制”解体,人们从“单位人”成为“社会人”,社区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大一部分需求都需要在社区之内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方兴未艾,要与政府主导展开的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联系在一起。

▶▶▶一核多元、融合共治

从“管理”到“治理”,虽一字之差却体现了治国理政的理念转变,折射着历史发展的进步。治理与管理有着明显区别:管理主体是一元的,自上而下的,而治理主体是多元的,融合共治。治理是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的,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管理是上下垂直的,治理是多元扁平化的。治理是“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是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从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相对管理而言,治理是一个人民性、包容性、融合性很强的概念,它更强调“1+3”一核多元、融合共治,更强调政府的温度和居民的温情,既彰显国家的公平正义,又体现社会的和谐有序。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1+3”即“一核多元、融合共治”。“1”是指党的领导,“3”为概数,即“多”的意思,是指社会多元力量。“1+3”突出强调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充分调动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管委会、辖区社会单位、社区中介服务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持续参与社区工作,最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凝聚合力、多元共治、跨界联盟”的“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社区治理创新体系。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社区治理创新体系应当突出以下三个重点:一是服务。社区治理应当从“管制型”转为“服务型”,从“网格化管理”转为“网格化服务”,并满足市民个性化需求;二是共享。社区治理不但要体现工具化共享和信息化共享,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价值共享;三是融合。要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观念、新旧体制之间的融合和公共治理的融合,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立足基层服务,运用大数据,动员居民参与,从而真正实现“一核多元、融合共治”。

▶▶▶温暖楼门、和谐邻里

老方是北京市通州区通运街道融御社区的一名楼门长,今年上半年,楼内的王女士向楼门长老方反映,自己新买的运动鞋还未拆包装,被丈夫误以为垃圾丢到了垃圾桶。当发现错丢,去垃圾桶找,鞋子早已不见踪影。得知情况后,老方二话没说,立即去了解情况。情况落实好已是晚上八点多,老方顾不得天黑,骑着电动车去了废品收购站。当300多块钱的运动鞋失而复得,摆在失主王女士面前时,她十分感动。

像这种助人为乐的事,通运街道楼门长做了很多,帮助老人修理家中漏水阀门、临时帮忙照看儿童、帮腿脚不便的残疾人推轮椅车进出楼门、成立了志愿理发队、带脑血栓后遗症的居民到医院进行伤残鉴定等等。楼门长对楼内居民视同兄弟姐妹,对损坏公共财产的行为也绝不放过,还参与了多次入户宣传,包括创城、垃圾分类、文明养犬、电动车登记等。

通过楼门共同体建设,居民们互相都熟悉了,楼内居民见面笑脸儿多了,楼门变成温暖的港湾。“人人争做楼门长”,聚焦“楼门”这一社区治理最小单元,持续推进楼门共同体建设,激活“微细胞”参与社区治理,广泛动员楼门长参与社区治理、开展楼门自治,打通联系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构建“温暖楼门、和谐邻里”社区治理模式。

▶▶▶城市要有温度与厚度

2023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特别是社区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展现城市温度的重要窗口。早在2017年12月,笔者的专著《城市的温度与厚度——青岛市市北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与创新》一问世,便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城市的温度与厚度”一词成为热搜。社区治理温度是城市温度之基。如果社区治理缺乏温度,城市温度就无从谈起,城市现代化就失去了根基。进入新时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的人员构成、内在结构、运行方式、建设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社区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社区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升社区治理温度的需要日益强烈。

我们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时,应努力诠释城市的温度和厚度,让每一位市民都有获得感。首先,温度是居民心理接受爱和情感的过程,严格来讲温度就是以人为本。其次,城市有厚度则是以文化涵养城市,尊重城市的历史及文化发展规律,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城市转型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对城市居民自身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居民有序、有效地参与社区建设是社区治理“最后一米”要解决的新时代任务。文化治理在社区层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塑造价值观念、传承传统文化、规范行为方式、教育引导群众、维护社区稳定等方面,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随着科技的引入,为文化治理插上了智慧的翅膀。比如,智慧社区通过搭建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使科技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对社区空间、邻里关系、服务内容、居民参与等产生诸多影响,从而引领、形塑新的生活观念与行为方式。

基层治理就是群众工作法。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人”,人和人面对面“一米”之距,交流互动;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由被动找来办事到主动上门服务,“一米阳光”温暖居民;新科技支撑成为社区服务新载体,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舒适、愉悦的“一米生活圈”。着力推动创新与融合,运用大数据推动社区治理,建立专业社工队伍,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切实推动社区治理落实到“最后一米”。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北京城市副中心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

2024-07-08 汪碧刚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547.html 1 城市的温度与厚度:社区由“管”到“治”的时代之变 64,54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