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调查研究

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感受蓬勃向上的活力

本报记者 刘圆圆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08日   第 04 版)

珠海作为此行视察的第一站,在下飞机前往视察点的途中,横跨在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便最先映入了眼帘,远远望去,桥上的车川流着……珠海市政协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还不是繁忙时段,到了周末、节假日,桥上车流量还会更大。作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标性建筑,如今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正以一种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走入湾区人的生活。

从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到“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跃然纸上。

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在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有力推动下,大湾区建设热潮澎湃,11座城市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提升。

基础设施快速建设便利了粤港澳三地的“硬联通”,一桥连三地的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打通了粤港澳大湾区道路交通网。如今,大湾区“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轨道上的大湾区”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格局已然形成。

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则为三地“软联通”打好了基础。横琴、前海、南沙三个方案先后发布,助力粤港澳制度衔接,跨境执业、就学等愈加便利。2月1日,第二批“湾区标准”清单公布,在第一批110项标准基础上新增73项标准,覆盖食品等32个领域,进一步促进了大湾区联通融通。

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等政策落地,湾区内“双向奔赴”已成“新常态”。在今年春节假期,前五天就有超200万人次港澳居民经广州、深圳、珠海到广东;2月10日至16日,约210万人次内地游客到访港澳。

锚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广东携手港澳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动能转换,初步建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广州、深圳等城市,一个个供粤港澳三地共享的大科学装置和实验平台已经形成集群之势,广深港科技集群连续4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

历史川流不息,发展永无止境。在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风华正茂的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更大的气魄乘势而上、勇立潮头,在南海之滨继续创造着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奇迹!

2024-07-08 本报记者 刘圆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562.html 1 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感受蓬勃向上的活力 64,56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