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民意

也谈社区治理

本报记者 范文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08日   第 10 版)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这些年,各地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新方法、新形式,社区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变化相比,同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要求和需要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水平有待加强、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社区人手不足、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仍存堵点、行政化职能过多等。

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记者有三方面思考。

首先,以党建工作推动社区治理。欲筑室者,先治其基。社区党组织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党组织建好建强了,社区工作就有了主心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党建引领,把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另一方面,应推进多元共治,着力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推动市场、企业、市民一起参与社会治理、承担社会责任,把“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真正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其次,以推动政策落实解决人的问题。年轻人眼中的社区工作又苦又累又琐碎,无前途、无荣誉感,致使社区岗位不受青睐,吸引不了专业人才、留不住年轻干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全方位强化了社区工作者的激励保障措施,其中“参照当地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科学设定社区工作者薪酬构成和岗位等级薪酬标准,定期动态调整。”这给很多地区关于社区工作者薪酬改革指出了明确方向,从而不再“墨守成规”,让就地就近就业的社区工作者有了更好期待。此外,“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也为连续工作10年以上、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满一届、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在事业上开辟了更加广阔的上升渠道和发展空间。我们期待按照文件要求,各地尽快抓好落实。

最后,还要持续减负赋能,不能让社区“小马拉大车”。社区事务涉及领域广、门类多、千头万绪,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倒金字塔式的行政结构和人员配备,致使社区工作人员负担过重、疲惫不堪。因此,首先要厘清干部职责边界。做大做强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回收社区行政职能,分离行政事务和自治事务,把社区工作者从既能填报表格、又能整治街面的“万金油”角色中解脱出来,确保有时间、有精力“多进门”“常走心”,做好社区工作。其次,要用好数据管理的“指挥棒”。加大智慧投入,提升数字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和管理水平。

2024-07-08 本报记者 范文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584.html 1 也谈社区治理 64,58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