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术家园

在创新实践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访谈

本报记者 郭海瑾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08日   第 12 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征程上,当代中国哲学承担着新的文化使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多年来深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挖掘和阐发中国哲学中的现代化因素,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鼓与呼。如何理解当代中国哲学承担的新的文化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提升民族创新能力?中国哲学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在中国哲学中汲取创新实践的力量,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人民政协报记者就此专访陈霞。

坚持与时俱进,为新时代培根铸魂

学术家园: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在加强对中华文化挖掘和阐发的过程中,如何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并发挥其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陈霞:我们应该意识到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这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提升,是激励思想创新、凝聚人心、树立民族理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新时代不仅需要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也需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加动力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我们在努力探索自然奥秘和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要培养国人的人文精神和理性能力。缺少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只追求经济的增长和技术的先进,是片面失衡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发展经济同时重视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同时培育人文精神,才有社会的整体进步、和谐繁荣,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术家园:如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原创性,以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陈霞: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其中一种资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传统文化曾经为传统社会“培根铸魂”,今天要与时代同步伐。这就需要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现代人有现代人的需求,传统文化要来影响和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它自身就需要进行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相适应的改变。我们应该立足于传统,慎思明辨,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汲取其他文明的优秀元素,促成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品格,从而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为新时代培根铸魂、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思想资源。

发展审辩思维,提升民族创新能力

学术家园:您曾提出要发展审辩思维、提升民族创新能力的建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怎样提升民族创新能力?

陈霞: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被列在新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当然包括理论创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能没有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需要新的理论。

这就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现代价值为取向,在本民族文化传统中挖掘足以推动当前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由文化自觉而引发社会心理和社会风尚的更新。

要想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其担当起对当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的指导,运用审辩思维是一个好选择。

学术家园:如何发展审辩思维、提升逻辑能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者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陈霞:审辩思维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庸》就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审”“辨”与我们提倡的“审辩”的内涵已经寓于《中庸》这段文字中了。

审辩思维既是内容,也是方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现代人手中的弘扬,而不是在仿古人手上的复古。为了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个体,我们要运用审辩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审视与甄别,对具有持久生命力、能被广泛认同和吸收的部分加以提炼弘扬,对在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作用却有着时代局限性的部分进行改造吸收,对束缚人的腐朽思想观念要毫不犹豫地彻底抛弃,还要防止其以传承传统文化之名卷土重来。

审辩思维有助于养成平和、理性的态度。文化不同于制度,后者是程序化的社会安排,在人的控制之内,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文化的创新和对国人的熏陶需要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逐步推进。

审辩思维要求凭证据讲话、合乎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语言能力的提升,由语言能力的提升带动思维的提升。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来思考的。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思想深度与他的母语水平直接相关。对母语的理解越深、掌握得越娴熟,思辨时能调动的资源、语汇以及联想就越丰富。我们与世界的一切联系就是语言的联系。在这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大有作为。比如,通过诵读优秀经典作品,让其深入人心,我们就能更多地吸收传统经典所具有的洗练绚美的特色,克服在使用汉语中存在的用法不规范、指称不清晰、推理不精密的问题,让我们的语言既保持原有的优美和简洁,又增加规范清晰、理性求证的现代特点。

审辩思维包括善于提出问题、对自身的反省、对不同见解的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对各家各派思想中的积极因素都要批判地吸收。

在中国哲学中汲取创新实践的力量

学术家园:怎样在中国哲学中汲取创新实践的力量,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中国哲学中的哪些思想资源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创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陈霞: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以及虽来自印度却早已本土化而融入传统文化的佛学。儒家的道德金律、民本思想、崇高人格;道家的减少干预、无为而治、重视个体独立和自由、宽容他人、尊重生命、珍爱自然;墨家的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非命,以及墨经的逻辑推理;黄老提出的“道生法”,对法治的强调;名家在名实之辩中形成的逻辑问题、语言学问题;佛教的众生平等、转识成智、因明逻辑、戒杀戒贪、洁净心灵……这些都值得关注、研究、阐释和弘扬,赋予其现代形式。

学术家园: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哲学如何与世界哲学对话,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陈霞:中华文明在实现哲学突破的时候,诸子百家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思考有很强的包容性,使用着具有全球性质的“天下”“四海”“四方”等术语。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都具有共同价值的精神和情怀,对关乎世界的根本存在方式和人之为人等基本问题进行着具备世界尺度的哲学思考。近代以来,中国哲学也曾影响过西方社会。如《老子》是当今外译最多的典籍之一,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直接切入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问题,其思想越抽象、越普遍,其影响就越广泛、越深入。

中国传统哲学是落实于行动中的哲学,是关于“生命的学问”,是心性之学。中国哲学的修身和实践主要在于道德方面,关注主体修身、体悟、致良知、慎独等。我们今天在强调实效与实践的同时,也要追求理论表述。这就需要一个理性的、知识论的环节,提炼出清晰的概念和范畴,逐渐把这些概念和范畴通过逻辑分析论证成一个系统、严格、周密、明晰的理论。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严格界定和推理。

世界在塑造着未来的中国,中国同样在塑造着未来的世界。哲学影响力的关键在于对世界的塑造能力。中国哲学应该摆脱封闭狭隘,不能关起门来做哲学,而应主动参与国际学术共同体建设中,参与哲学的当代建构,为世界哲学提供中国哲学的思考视角。

2024-07-08 本报记者 郭海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访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587.html 1 在创新实践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64,58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