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健康

让健康惠民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陈晶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10日   第 10 版)

服务到家 新华社发

●“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镇江市世业镇卫生院时提出。6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再次介绍进一步健全机制持续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有关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委员们认为,医疗资源真正下沉才能让群众更有“医”靠。

——编者

推动急救和康复医疗转上要通畅

7月某日晨曦,湖南省人民医院的手术室内,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向华正在指导急救一名从县医院转院而来的危重患者。急救医疗团队在精微复杂的颅内血管内找到了最佳介入方案,立即开展手术,稳住了患者的病情。

过去近10年里,向华每年要去基层医疗机构二三十次,亲身见证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取得的积极成效。“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向华说。

“你在一线看到一个问题,你就围着它,不停地钻研思考,才知道要给一线带来什么。”多年下基层经验,让向华感到,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和设备普及有所提升改善,但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依然不足,急救机制不健全,人员也存在短缺等问题。比如心梗、脑梗的患者,在社区、乡里发病,医院如果能力不足,再往远处送,患者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时,许多医院开设的康复病床数量不够,设备、场地及人员匮乏,特别是边远欠发达地区,患者面临康复难的问题。针对医疗机构急救康复的上下流转通道不畅问题,他建议,要从国家层面提供政策性的支持,推动急救和康复医疗转上要通畅,转下要流畅;要通过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百姓信得过的家门口的医院。

“同时,补齐基层急救康复医疗短板的核心,在于能力建设。能力建设的关键,在于基层医疗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向华看来,要固定基层急诊科和康复科的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推动人才和技术下沉,让有能力的人能安心干事,留住人才才有未来;要通过强化康复医疗设备硬件和人才软件“双管齐下”,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队伍的康复护理水平;要开放日间康复病房,将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规范项目收费,减轻社会、家庭、医保负担,解决社会化住院问题。同时,推动通过“互联网+医疗”,打造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信息网络,让急救关口前移。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内培外引相结合

“与老百姓的需求和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还有差距。”2023年5月12日,全国政协召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远程协商会,向华站在湖南省耒阳市人民医院的大门口,通过视频参加了这次会议,他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自己看到的实情、得出的结论。

向华有时候忙完手术,就会抓紧时间和当地“了解情况”的人聊聊。在调研中,他发现了基层医院的一些问题,比如人才匮乏、编制不足、管理滞后……“解决县级医院‘负重’,首先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内培外引相结合。”向华建议,国家应出台更大力度优惠激励政策,支持优秀本科毕业生到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县级医院工作。要建立长效管理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跟班学习、上下级医院相互挂职、学校专门开课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医院管理人才培养。

“同时,还要增强医联(共)体内生动力。比如出台‘医联(共)体建设与规范管理’‘医联(共)体建设指导意见’等政策,实行各方利益捆绑。”向华补充建议。

筑牢“第一道防线”,提升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目前,我国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已经实现了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抗病毒治疗覆盖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治疗成功比例也达到95%以上,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从事传染病临床护理工作近40年,全国政协委员、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亲历和见证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城乡医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人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持续提高。

“2005年,我们医院准备成立艾滋病科,专科收治艾滋病患者。我记得,有一对县城来看病的夫妻,刚结婚不久。妻子被丈夫感染了艾滋病。妻子一直说,我连小孩都没有,我就这么走了吗?丈夫是家里的独生子,一直担心如果他不在了,家里父母怎么办。当时我见到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下决心去帮助他们。基于此,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把防艾知识传播到基层,于是我们科室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定期下基层进行艾滋病的防护知识宣传。事实上,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预防艾滋病。”杜丽群回忆道。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这是老百姓所盼望的。当前,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疗力量依然薄弱,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医疗基础设施、就医环境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会影响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杜丽群多年来走基层发现。

“要加大基层医疗服务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人员能力的提升。各级卫健部门可主动对接医学院校,进行定向培养基层卫生人员;通过全科医生培训、学历升级、进修培训、优化绩效考核、提升福利待遇等方式,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素质。”杜丽群同样认为,基层医疗服务扩容增能,关键还是人。同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农村地区,还应加强县级医院的核心能力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建设,通过改善设备设施、加入专科联盟等措施,切实提升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能力。

“基层医疗力量壮大了,就可以解决一大部分人的看病问题。但对一些重症患者来说,还是得去大医院就诊。这就需要加强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合作、畅通就诊通道,真正建立起包括市级医院、县(区)级医院、社区或乡镇医院的三级诊疗体系。”在杜丽群看来,基层医疗服务就是人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把这一道防线筑牢了,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会大大提高,大医院的入院难、挂号难、就诊难等压力也会减小。

2024-07-10 本报记者 陈晶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692.html 1 让健康惠民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64,69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