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人口社保

科技赋能,让更多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11日   第 10 版)

科技让残疾人“走得更远”

“没想到有一天不用其他人帮忙,我也能站起来。”近日,在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下,湖南长沙的重度肢体残疾患者王辉(化名)体验了自主站立和行走,虽然有些跌跌撞撞,但他的脸上难掩激动之情。

王辉多年前意外致残,一直在接受康复训练。“平时都是我和护工两个人一起抱着他做康复,每次几分钟就累得满头大汗。”王辉爱人告诉记者,“有了这个‘机器人’,我们轻松多了,而且他在康复过程中也越来越自信。”

“帮助残疾朋友们站起来、动起来、走起来,是我们近期一直在做的事情。”在日前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举办的“科技助残 共享美好生活”集善沙龙上,长沙优龙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熊军表示,“通过科技创新,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残疾人重新‘听见’‘看见’,甚至能走得更远,更加有信心融入社会,把更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沙龙上,熊军将这些给残疾人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科技产品带到了现场。

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亲身体验了柔性外骨骼机器人——双肩背上机器人的背带,并将腿部的扣环扣紧,然后在腹部扣好绑带。机器人穿好后,“轻”是记者的第一感受。“整部机器只有1.8kg。”熊军回应道。

打开机器后,机器人立即根据记者的身体特征进行了调整。向前走动时,机器人能够较为精准地判断记者的行走意图,对相关关节产生助力,从而实现较不费力地走动、转向。

“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脊髓损伤、脑卒中、下肢肌无力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通过建立行走模式并有效锻炼相关关节和肌肉,有效刺激患者功能逐步恢复。”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杰表示,“未来我们希望实现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从而加速残疾人康复进程。”

“科技助残是高科技进入民生领域的重要通道,未来发展空间很大。”沙龙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残疾人事业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提升。同时,残疾人、老年人实际使用中的需求,也促进着科技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助残疾人打通享受科技红利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而许多公益组织则致力于帮助残疾人打通享受科技红利的“最后一公里”。

不久前,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与长沙优龙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同发起“集善·优龙”科技助行公益项目,优龙机器人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价值488万元的智能康复设备。

“助行外骨骼系列产品是我们倾注大量心血研发的创新成果,我们一直希望能够帮助更多因身体原因而行走困难的残疾人体验重获行走的自由,基金会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熊军说。

7月1日至5日,全国政协调研组围绕“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赴黑龙江调研。作为调研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龙墨高兴地告诉记者,“基金会即将向黑龙江的4家康复医院进行捐赠,此外,这批设备还将用于资助天津、山东、河南、重庆等地的非营利康复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常达发现,很多科技企业负责人有着和熊军一样的助残愿望,“但他们不知道如何联系更多有需要的残疾人,而不少残疾人也不知道如何更加便捷地获取科技助残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假肢矫形中心主任刘劲松在临床中发现,一些助残科技产品往往由于价格过高,让残疾人在康复过程中“望而却步”。

对此,与会专家建议,科技助残企业要有意识地提升社会化程度,在推出科技产品时寻求社区、服务机构等先行先试,让产品的社会接受度更高,从而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在常达看来,此次优龙科技通过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合作,正是对科技创新企业与助残关爱服务结合路径的有效探索。

“公益组织能够很好地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连接起企业产品和残疾人的需求。”常达表示,基金会一方面可以助力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普及,增强助残产品的普适性,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面向残疾人开展科技助残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个性化科技助残服务等活动,让更多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广大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

科技助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沙龙现场,刘劲松带来了很多科技辅具,对于这些产品,他如数家珍、细心讲解。

“辅助器具是帮助残疾人补偿、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生活参与能力的最基本、有效的手段之一。”刘劲松说。

康复医学近年来正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不断交叉融合,在诊疗方法、学科统筹、康复器具等方面不断融合积极因素和力量,为残疾人带来了更多的康复希望。

“但不断更新迭代的科技助残设备、产品只是残疾人迈向更美好生活的第一步,想让智能辅具真正和用户达到适配,少不了残疾人工作者的‘匠人精神’。”刘劲松告诉记者,“此外,残疾人更好地康复、融入社会,不仅需要科技创新,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沙龙上,与会专家们也一致认为,把高质量科技发展成果更及时、更多地惠及残疾人,不断擦亮广大残疾人美好生活底色,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科技助残转化应用、推广普及方面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共享生活的美好。”常达表示:“相信在‘科技感’与‘人情味’的双重加持下,更多科技成果将被注入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中,科技助残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2024-07-11 本报记者 郭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745.html 1 科技赋能,让更多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 64,74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