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美新疆的向往,早已不限于纸画乾坤和音视频功效,十余年来更因“文化润疆”的工作需要而多次往返南疆、北疆,但每次对于166万平方公里的那一片神奇土地的探寻,都会留下还未曾到访的遗韵,期待着下一次的行走。
此次,6月25日至29日,随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围绕“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专题调研,我看作是一次特别的机缘。虽然短短5天时间走访了石河子市、阿克苏库车市和喀什地区三个区域,横跨南北疆,却依然收获满满,委员们带着欣喜和回甘余味返回各自的工作地。
适值亚欧博览会召开之际,又有作家李娟《我的阿勒泰》影视剧同期播出,到访的人群在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和后来途经的库车、喀什聚集流连,一片人气浪潮,喧声热闹,顿觉各族民众交汇的热情与温度一下子升腾起来。寥寥数日,大美新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里人文情怀蔚然成风。石河子市第三小学是一所以书法教学为特色的学校,几幢教学楼和校园路均以书学名言为标记,通过传统语言文字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为各少数民族儿童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根系。八九年前我曾因工作关系专门到位于喀什地区的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这个学校有名是因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访),实地考察由中国出版集团援建的书法教室,看到学生们用书法墨韵刻写着传统文化的痕迹。时隔多年后石河子第三小学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按照中国传统书法流变的历程,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来安排小学一到三年级的书法教学,我们在现场看到三年级的维吾尔族小姑娘书写的隶书,字迹工整,线条流畅,大家不住地称奇。这种以通用语言文字特别是传统书法线条美感和寓意来表达并推广的语文教学方法,深值得总结集纳,这种以小手拉大手,以孩子带动家长浸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有助益。
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八个一”系列活动(练一手隽秀好字、过好一次重要节日、践行一套礼仪、体验一段研学旅行、参与一番艺术活动、承袭一门民间艺术、欣赏一段传统曲艺、掌握一门体育技能),这些融情实践与人文情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拥有广袤国土和多个民族的新疆,增强各民族学生们的中华文化认同,已然蔚成风气。
那里有优秀作家艺术家的超级影响力。我们可以在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的文字中时时感受到他对新疆这片热土的深情厚谊。著名诗人艾青《年轻的城》对石河子新城由衷的赞美生发出美丽的诗句在当地妇孺皆诵,名响数代。号称“南余(秋雨)北周(涛)”的周涛先生的大散文抒发着对俊美山河、神奇土地的丝丝情愫,特别是女作家李娟的新书改编的电视剧引发全国各地民众的极大热情,使阿勒泰一夜间成为今年夏天的超级旅游目的地。还有王洛宾等音乐家的歌曲,冯其庸先生对玄奘出境处红其拉甫山口的探研和一系列西域诗词扩展了新疆的历史文化张力,由此可见这些学者作家艺术家们的影响力之大。我的朋友王刚、邱华栋、韩新安等当代知名作家艺术家们,从不讳言新疆对于他们成长的特殊意义。在他们眼里,新疆之大美而不言、神奇而不宣,不到新疆,一定是人生的某种缺憾。
那里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神奇沃土。无论是北疆还是南疆,吐鲁番、高昌、龟兹、和田、尼雅、喀什、精绝、克孜尔石窟等等古今称奇的地域,均为汉唐兴盛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热土胜地。张骞、班超、班勇、鸠摩罗什、玄奘等名字背后蕴含的文化交融、民族交往的生动场景,在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让地下的文物活起来”的推动下,正在广袤的神奇沃土上以各种方式展示着迷人的魅力,我们熟知的新疆文物考古所原所长、著名考古学家王炳华先生近期刚有一本新书《瀚海行脚:西域考古60年手记》在三联书店推出。我很想带着这本新书重返新疆,王先生这部带有考古遗迹和历史现场感的学术大作,会让我们更多地认识到大美新疆的特殊历史地位,更愿意在这一片热土上数度逡巡,流连忘返,而不觉夏日之燠热、时光之流逝。在喀什,常能看到这一句话:不到喀什,就不算到了新疆。而到了喀什,热情好客的各族民众总有理由劝你驻留数日。
走马疆城,寄望山河,新疆真是一个好去处。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