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教室。嫁接在兴趣和生活之上的科学教育,才称得上是有质量、高品质的科学教育。
这一理念,透过此次调研中的一些小片段便可略见一二。在山东威海望海园中学的教学楼外,一个白色的水桶上悬置着一个水龙头。校长王静向调研组介绍,这是学生自主开展科学实验探究获得的成果。具体是将整个教学楼净水器的废水收集起来,并统一引流到操场上,浇花、拖地和浇沙坑。
“孩子们通过测验发现,原来一个楼层一天的‘废水’竟可以抵得上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学生基于生活的观察开始进行科学实验,通过科学实验涵养了道德品质,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一个极生动的科学教育范例。
之所以说它是生动的,不仅在于其关注到了孩子们的关注、孩子们的需求及孩子们的变化,是一个以激发学生收获和体验为核心追求的教育实践。更在于整个教育实践并不是在“拍脑门”地创造“科学”问题,而是鼓励孩子们基于生活中的真问题去思考、探索,让孩子们通过真问题的解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价值与意义。以上,都是构成高质量科学教育极其宝贵的要素。
回望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科学突破,无一不是源于对问题破解的推动。而这一切的核心源于对问题、对生活的“好奇心”。同时,还应认识到,个体的科学素养会逐步提升,人类的科学发展水平一直在稳步向前,归根结底在于这“好奇心”虽珍贵,但却并不难寻。
每个人,从幼儿时期起就有充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心理学认为,个体从婴儿期便会通过感官以探索环境,力求对达到内部认知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关系,表现在对新奇的声音、颜色和形状表现出兴趣,所以他们会通过触摸、抓握和嘴巴探索物体,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再到幼儿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个体对社会问题的探究视角或许会发生变化,但那颗力求探索“为什么”“怎么办”的心却不曾停止跳动。
科学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要保护这颗跳动的心愈发强劲地跳动。具体该如何做,便回到了我们最初所关注的“生活”二字。每一个孩子作为社会个体都处在“生活”中,而这就是中小学科学教育中,最珍贵的资源。
此次调研中,调研组欣慰地看到很多因地制宜创设的科学课程,因校制宜编排的科学教材,因生制宜创建的科学活动……这是一个个更为具体的科学教育与生活环境相结合的生动表现,在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资源创设中,每一个孩子最原始的“好奇心”都在被精心地呵护着。
当然,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对此,调研组一行达成高度共识。
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四届全国政协也创新开展了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系列活动,创办“委员科学讲堂”、开展“科普万里行”等活动,组织委员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讲座,取得了不俗反响。
记者曾参与过其中的几场讲座,感触良多。以此次调研中高铭委员向中小学生开展的“空间站太空科学实验”讲座为例,讲座结束后,有的孩子热情地挥手表达着感谢,也有的孩子急切地举手想向自己心中的大科学家再追问更多知识。
孩子们真切的反应,告诉着我们这样的活动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但让孩子们的心里多了几个“原来如此”,更珍贵的是它又在促使孩子们的心里多了几个“为什么”。
明日的科学家来自今日的教育,在于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必然所需,更在于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之需。
未来,社会各界应深刻体会科学教育的责任与意义,应以时代大局观开展好中小学科学教育,也应耐心细致呵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集成增效、因材施教,携手塑造科学教育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