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科技文化

让院士称号回归荣誉性学术性

本报记者 高志民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17日   第 09 版)

近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在院士制度改革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两院新章程不仅进一步明确了院士增选机制,还细化了退出机制,旨在提升院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术风范。

此次双院章程的修订,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和优化,标志着院士制度改革又向前迈进一步。这一改革举措将对我国的科学道德建设和学术风气净化产生重要影响。

早在2014年,中国工程院就已加入“院士劝退”的制度,为此次改革奠定了基础。那时,章程修改指出,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违反科学道德或者品行不端时,应劝其放弃院士称号。此次修订明确了院士退出的多种情形,从个人行为到违纪违法,覆盖了院士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这不仅加强了对院士行为的约束力,还对院士群体的自我净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章程的出台意味着院士制度正在向更加规范和严格的方向发展。

对于院士这一科学界的至高荣誉来说,完善的退出机制有助于保持其科学性和荣誉性。之前,当选院士被视为终身荣誉,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铁帽子”,难以撼动。现实中,科学道德一旦沦陷,将会带来学术贪腐、造假等一系列问题,院士制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也会受到极大挑战。新章程的实施,则向公众和院士本人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院士称号和荣誉并非终身持有,而需通过严格的自律和高尚的学术道德来维护。

长期以来,院士的遴选与退出机制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公信力和社会声誉。院士退出机制犹如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院士要守住科学道德的底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同时,院士称号不再是“铁帽子王”,它更像一支发光的火炬,只有可靠的人才有资格高举,带领人们向未知的科学世界探索前行。

建立并完善院士退出机制,不仅有助于约束院士行为,纯净院士队伍,还能为年轻学者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榜样,推动整个科学界向更高标准迈进。时刻提醒院士们认识到,荣誉称号是一种责任和鞭策,任何有违最高学术称号与荣誉的行为都将不再被容忍。

院士退出机制,正是为了防范“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每一个拥有院士称号的人都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只有这样,院士这一最高荣誉才会真正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出科学界的健康形象,帮助中国科学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立于不败之地。

2024-07-17 本报记者 高志民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991.html 1 让院士称号回归荣誉性学术性 64,99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