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健康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加强医教协同

全国政协委员 甘华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17日   第 10 版)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心理健康风险已成为全球十大风险之一。6月21日,第16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在哈尔滨开幕,本次大会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为主题。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怎样?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来自医卫界的代表、委员、专家为此开方出招。

——编者

目前,我国高校及中小学校都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师除了需要对全体学生开展日常的发展性心理工作,同时还需要对部分心理高危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然而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力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服务需求,临床上诊断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标准路径仍是专业医生在与患者交谈后,依照国际诊断标准确定,辅以影像学、量表等检查手段。对于心理高危学生,需要医生帮助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筛查,合作设计辅导方案,进行科学化的干预,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学校对心理高危学生的干预效率,所以加强“医教协同”对于学校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必要。

为此,建议自上而下系统强化教育系统与国家卫生健康系统两方面的合力,充分发挥“医教协同”优势。

学校与卫健系统、专业医疗机构组成联盟,充分开展“医教协同”,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成因的调研分析和解决对策的研究,畅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教育部门与卫健部门携手,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等,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学校与专业医疗机构之间的对接工作,比如定期选派心理专家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提升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以及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能力。不定期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服务,对学生进行评估—咨询—干预等措施,构建一套学校心理教师可遵循的相对完善的医学转介流程,对心理高危学生进行有效的“医学转介”,使他们能够顺畅地接受到科学规范的医学治疗,并且加强对学生就诊后跟踪随访工作,医嘱的执行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应发挥好医院与家庭之间的心理工作桥梁作用,通过“三方会谈”,从多角度,更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取得班主任的理解和配合,准确获悉家长对于“医学治疗”的真实态度,提示家长重视“治疗窗口期”并指导家长进行配合及心理专科的挂号治疗流程等。

还要组织专业医疗机构进入校园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为广大师生心理健康筑牢“防护墙”。帮助营造重视和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师生群体心理氛围,培养和熏陶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领学生关注自我,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自我,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主人,帮助他们增强抵御外界不良文化的侵蚀,同时消除学生和家长的病耻感和认识误区。

要科学分类精准施策,加强成因分析对策研究。在“医教协同”的实施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工作的真空区域以及实施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因此,加强调研和对策研究分析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尤为重要。比如,学校在专业医疗机构的支持下对学生开展定期大规模心理普测,全面系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对心理测试异常的学生进行复测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是否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心理科普活动。对于部分家长因为对心理疾病讳疾忌医、医学治疗的费用负担重、担心药物副作用等顾虑而出现不愿意配合学校工作、拒绝孩子进行医学治疗等情况,需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士发挥专业优势参与调研分析,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案及措施。

(作者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

2024-07-17 全国政协委员 甘华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994.html 1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加强医教协同 64,99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