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生态

源头成龙头 活水增活力

—江苏省扬州市政协委员王逵讲述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变迁故事

通讯员 王毅 成志翔 本报记者 江迪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19日   第 09 版)

三河六岸旧貎修复前后

芒稻河沿岸砂石码头修复前后

北湖湿地公园修复航拍修复前后

扬州,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7月,梅雨过后,运河两岸绿荫如洗,更显叶绿花红、水清岸秀。

沿着大运河亲水栈道随意徜徉,一边是悠悠的河水,碧波轻漾,蜿蜒若练;一边是盛开的鲜花,艳丽似火,灿烂如霞。漫步其中,水韵十足,让人萌生起一种在画中穿行的感觉。

“我每天都会来这里走走,往河边一站,不由得就觉得气定神闲,心旷神怡。”家住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公园附近,江苏省扬州市政协委员王逵高兴中带着自豪。

王逵一直从事城建设计,在他看来,大运河不仅是从小熟知的母亲河,有举世闻名的南水北调江都水利枢纽,更是自己家乡水生态建设的最好缩影。

源头之河——

一定要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大运河始于扬州,纵贯南北700多公里,其中扬州段长125.79公里,是内河通往长江的重要航道,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始输水通道。

江都水利枢纽,地处扬州市江都区,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如果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龙,那么这里就是龙头。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成,这里又成为东线水源地。走进江都水利枢纽,傍河而立一座原石石碑,上刻“源头”二字,每有参观游览,是必须的打卡点。

以大运河为干线,长江水经江都水利枢纽泵站抽引入河,从扬州一路向北,通过一级又一级泵站提升,送入京津冀和山东半岛。

“一定要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都水利枢纽,指出要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整个东线输水主干线全长1156公里,有13个梯级泵站”,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源头城市,自2013年11月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北送水超过550亿立方米,相当于输送了3000个西湖,逾1亿人口直接受益,北方地区缺水矛盾得以有效缓解。”

南水北调,清水北送,让古老的大运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态之河——

“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水质好坏,关键看源头。在扬州,守护“一江清水向北送”,早已成为共识。

2014年,扬州正式提出江淮生态大走廊构想,以大运河为主轴,覆盖长江淮河流域重要河流、湖泊、湿地,打造南水北调“清水廊道”。

与大运河直接连通的芒稻河,是“清水廊道”的起点段。河道水质达标,一直是王逵作为政协委员履职的关切重点。

江都环境监测站每周必到芒稻河取水采样,上传数据。“目前,水温25度,溶解氧6.7,Ⅱ类水标准,非常好。”为确保清水走廊水质稳定达标,扬州在9大关联河道水体设置了14个监测站点,常年对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等22项水质指标进行跟踪监测,推动沿河水生态持续改善。

“十几年前,芒稻河就是一条纳污河,河边工厂林立,老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高高的龙门吊。”王逵清楚地记得,“2016年7月30日,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件反映,两岸十几公里长全是环境风险源。”

由于大运河水系独特的地理条件,无论是砂石航运,还是污水排放,都有极大的便利。当时,不顾环境承载的粗放式发展,导致芒稻河两岸密布了14家船厂、3家药厂、8座装卸码头、4个砂石场、2个水产养殖场、1个垃圾填埋场。各类生产、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污水直排严重污染河道。与芒稻河相连,流经江都居民集中区的灰粪港,水如其名,黑臭如粪,沿岸居民苦不堪言。

作为城建环保领域的政协委员,王逵通过委员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积极呼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应当全力推进调水河道岸线环境整治”。

以芒稻河治理为先手,扬州加大投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16字治水新思路,着力开展输水廊道生态保护涵养工作。在调水源头区域划定340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积极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等多个专项行动。

市区两级政协和政协委员也投身其中。会议协商、视察监督、评议推动、考察调研,围绕生态环境建设,政协每年都有议题、有活动,打出“组合拳”。“树立‘两山’思想,注重源头控制”“一体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333’行动”“坚持流域共治水岸同治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聚焦环境突出问题加快产业绿色转型”等一系列调研建议、协商建言,被政府部门采纳,得到社会各界认同。

既做淘汰压降的减法,也做修复整治的加法,一系列措施取得扎实成效。划定生态红线区域21个,占国土面积18.6%;拆迁沿河棚户区50多万平方米,关闭沿线船厂、砂石码头、搅拌站116家;实施芒稻河沿线绿化生态修复,恢复建成生态湿地3个;完成截污导流工程,处理过的水能养鱼;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9大类34个重点项目,打造长江至邵伯湖全线40多公里长的绿色生态廊道;建造2艘多功能垃圾接收船,遏制船舶垃圾和污水直接入河……

近年来,扬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精神,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整治提升一体推进。群众点赞:江河湖岸线绿了、水质净了、环境美了。

大运河水系生态涵养初显芳华。船厂变公园,鱼塘变湿地,处处生机盎然,当年的“工业锈带”,如今已成“生活秀带”。

发展之河——

生态促生产,生态优生活

扬州,依水而建、因运而兴。王逵对水的感情与生俱来,对环境保护也有着自己的见解,“生态佑生灵,生态促生产,生态优生活。”

长江三江营段,南水北调东线取水口。10多只江豚逐浪戏水,时而翻滚点头,时而飞跃水面,时而喷出水柱……近年来,多次发现小种群江豚密集出没。“长江生态晴雨表”江豚找到“乐园”,“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前来“安家”,这些“环保天使”从城市稀客变成常客,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为扬州又增添了一张“绿色名片”。

环境保护也倒逼产业转型。扬州市江都区曾是“化工之乡”,实施源头治理后,原有363家化工企业关停只剩下30家,并全部撤出红线区域。沿江、沿运、沿河、沿湖,强化空间管控,实施“三退三还”,打造出1.5万亩的绿色生态长廊。2023年,江都获批建设全省首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连续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分列第36位、第33位、第27位。如今,江都区着力打造“510”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产业蓬勃崛起,经济发展的“绿色”动能更加强劲。

“守护‘一江清水’是我们的担当和责任。”王逵话语坚定又充满信心。多年来的实践,扬州探索建立起江淮生态大走廊联动保护机制,“河长制办+保护联盟+志愿团队”,被定义为河长制升级版。市县镇村四级3553名河湖长,生态环境局、水务局、检察院等12家联盟单位,市民观察团、江豚保护协会等数千位志愿者活跃在水环境治理各个点位。

源头成龙头,活水增活力。在大运河沿岸,已建成源头绿廊、七河八岛、北湖公园等“五大板块、七大亮点”,出门入园、随处见绿,已融入市民生活的日常。溯河而行,新城的三水交汇、三湾的生态中心、邵伯的水工人文,水景交融之中,让人领略到运河城市的独特风情。“环境好了,心情也就好了,生活肯定会更加好。”公园绿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练拳、健走、打球、下棋,哪怕就是三两人相伴看看水景,都觉得一切是那么美好。

调水、节水、治水,江河湖一水贯通,人水绿一体和谐,“源头”扬州在确保一江清水徐徐北上的同时,也滋养着城镇和人民,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绵绵动力。

2024-07-19 通讯员 王毅 成志翔 本报记者 江迪 —江苏省扬州市政协委员王逵讲述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变迁故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103.html 1 源头成龙头 活水增活力 65,10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