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研究

推动科技创新、企业育成、人才成长“三链”共振

王桂林 许璐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22日   第 05 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编者

● 在符合新质要求的科技创新范式、企业培育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维协同作用下,创新驱动效能有望实现最大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核心动力,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改造,从本质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能级跃升;企业是关键主体,通过促成新型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从结构承载上推动形成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核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是主导资源,通过不断提升自身改造自然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引领生产要素同步进化,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链、企业育成链、人才成长链相辅相成、协同递进,通过链条间的“共振效应”系统推进生产要素的革新优化,为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一条多维支撑的实践路径。只有三者达到协调统一,才能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生产力向新质态跃升。

新质生产力由创新驱动实现质态跃升。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创新体系的复杂程度日益加深,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具有巨大潜力的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为起点开展科技创新,强化生产力跃升的内在动力;需要以具有更强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集聚力、整合力的高能级企业为载体,将生产力的“新质”效应深植于产业体系;需要以人才资源能动效应的充分释放为前提,激发全生产要素活力。在符合新质要求的科技创新范式、企业培育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维协同作用下,创新驱动效能有望实现最大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导向明确、环节贯通的科技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质生产力理论蕴含了三重生成逻辑: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应对国际竞争多重挑战,实现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厘清了科技创新的内在逻辑,为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完善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科技上仍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掣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一个国家长期落后归根到底是由于技术落后,而不取决于经济规模大小。”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内核,决定了其是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科技创新引领内涵式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新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完善“国家需求出题、‘卡脖子’技术出题、市场出题、企业出题,科技创新答题”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深化体制改革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畅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科技创新全链条,由跟踪创新转变为源头创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边界加速交融,科技竞争的焦点不断前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跟踪创新路径已经无法满足科技强国、经济强国的建设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强化源头创新,要着眼增强创新驱动的供给侧,以科学发现为起点,在人才与生态的协同支撑下,沿着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等关键环节逐步递进,串联形成“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的发展路径,打通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经济大国向科技强国、经济强国转变。

■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对标世界一流的企业育成链,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主体作用

新质生产力在内涵上源于要素的质态进化和优化组合,在实践中源于实现要素配置和组合的主体。各类生产要素,归根结底要依靠企业承载组合才能形成生产力。中共二十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企业和企业家精神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出台了多方面的政策,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当前,国家在多层面上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统筹布局,为企业发挥新质生产力主体作用创造了宏观条件。在微观实践中,要切实强化企业的资源配置、要素组合能力,紧紧围绕推动生产力跃升的实践要求,构建一条与主体功能相适应的企业培育路径,以企业的进阶发展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将科技金融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创新过程的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特征,决定其与金融发展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要构建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针对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同周期的差异化需求,谋划设计助推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旨在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企业科技创新汇聚。在具体实践中,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支撑,加快企业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再经提质升规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领军企业,让新质生产力的萌芽在企业不断进化中茁壮成长。

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培育一批研发投入高、产品定位全球、品高价优的高科技企业。今天的中国不缺少大企业,但缺少具备绝对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高科技,体现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而言,原创性技术突破意味着高研发投入。高效能,体现在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世界一流企业,应具备世界级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将产品市场定位于全球,融入全球产业生态,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高质量,体现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经济的崛起。企业需要向价值链高端迈进,通过设计制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成本效益最大化,为其攀升至价值链更高端积蓄力量,最终形成“高品质-高利润-高品质”的良性循环。

■构建发挥青年人才关键作用的人才成长链,培育具有“院士基因”的青年科学家和“企业家基因”的创业者

新质生产力由创新起主导作用,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在生产力跃升的过程中,科学家和创业者两类人才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上挑大梁、当主角,实现自主培育顶尖科学家。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青年人才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群体,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近二十年来,40岁以下科技工作者在总人数中的占比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人数占总量的半数以上。如今,一批青年科学家已成为支撑我国前沿科学进步的中流砥柱,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深入发展,青年人才的主体作用会愈加凸显。当前,由于青年人才成长生态尚不完善,我国无论从人才密度,还是人才质量上,都难以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人才自主培养,既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要求,也是发挥我国人才结构优势的有效途径。要用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环境,引导青年人才勇于创新、敢于担当,通过在科技创新上挑大梁、当主角,逐渐成长为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顶尖科学家,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

支持青年人才在自由探索中积蓄创业力量,依靠创业者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创业者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天然连接,既能在科学研究中挖掘“潜力股”,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打造产业发展的“新支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是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自由探索是人类依靠探究事物本源规律的求知精神,不断开辟新领域、培育新业态的过程,也是创业者力量的源泉。因此,以创业者的开创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利于自由探索的宽松氛围激发青年人才的最大潜能,用稳定良好的生态鼓励青年人才进行科技创业,通过将技术转化成本内化于创业行为之中,直接推动创新成果落地,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广泛而有力的支撑。

(作者王桂林系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原局长;许璐系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24-07-22 王桂林 许璐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170.html 1 推动科技创新、企业育成、人才成长“三链”共振 65,17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