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以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速度”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谭文英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23日   第 05 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释放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这一信号。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知识产权作为保护和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既为创新赋权,又为创新赋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政策举措,我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能快速提升。2023年,全国有效专利产业化率达54.3%,企业实现产业化的发明专利平均收益为829.6万元/件,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知识产权已成为推动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知识产权“由大到强”的转变仍然迫切。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近500万件,国内有效专利数量、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居全球第一,但理性来看,知识产权数量绝对优势与创新能力是不完全匹配的,有相当一部分专利因缺乏创新性而不受市场青睐。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9.6%,是近五年来最高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动辄50%以上的转化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二是体制机制障碍仍未完全破除。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与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等相关工作职责分工交叉、政策重叠或协同受限,所涉及的国有资产监管、评估定价、税收优惠、考核奖励等政策协同仍存在堵点。知识产权介入科技创新过程不充分,知识产权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介入从创新到产品的全流程仍不够深入。

三是有影响力的综合交易平台仍较欠缺。目前,各省专利转化服务平台之间的互通不够,甚至同一个省份各地市之间的专利转化平台都相互独立运行。各地现有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侧重于开设机构的主要业务,不同的平台,提供的服务千差万别,尚未形成统一的、被企业广泛接受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业务信息服务平台。企业在办理知识产权业务时,因不熟悉办理渠道,导致人力、物力等交易成本增加。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能直接决定着知识产权功能实效的发挥。应对标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做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工作。

加强战略布局,产出更多“值得转”的高价值专利。以高价值专利培育为核心,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推动企业加强专利战略布局,深入分析研究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制定技术和市场相融合的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专利质量管理和评估,做好分级分类管理。加快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实施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建立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评估逻辑,实现由在项目结题、职称评定、人才评价等指挥棒下申请专利,向从产业应用和市场竞争需要出发申请专利的根本性转变。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优势产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在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开展专利布局。

聚焦“一网通办”,打造专利“便利转”的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秉持避免重复建设、节约财政资金的宗旨,强化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监管,发挥创新主体、经营主体知识产权运营的主体地位,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知识产权交易与服务各相关参与方,对接知识产权融资、评估、转移对接等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指导、涵盖转化运用各方面的规范化一站式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努力让所有受众都能够通过平台获得便利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持续完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服务生态。

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形成创新主体“主动转”的市场氛围。最大限度赋予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自主权,加快健全免责和容错机制,为专利转化运用“松绑”,优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真正让创新者主动推动成果转化、享受创新利益。要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加大对战略前沿技术、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企业更好“引进来”“走出去”,促进形成有利于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2024-07-23 谭文英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217.html 1 以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加速度”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65,21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