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根,表里山河。
山西是文化大省,也是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拥有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遗产。山西拥有馆藏文物320余万件(套),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运城考察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山西的世界文化遗产,无论是有着1560年历史的“石头史书”——云冈石窟,还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的平遥古城;还有奇秀壮观、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悬空寺,晋商文化载体、山西昔日辉煌见证的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等,这些地方我都去过很多次。但是这次,我随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团围绕“文物和文化遗产法治保护”视察山西,因为心情不同、观察角度不同,有了更深的感悟。
还记得在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当我们一走进去,我内心便涌动着难以言喻的震撼与苍凉之感。站在这座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地方,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些遗迹,无一不在诉说着古代先民们的勤劳与智慧,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那一刻,我仿佛真实触摸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感受到了那份原始而纯粹的力量与美感。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陶寺遗址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化,感知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必经之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这样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文物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要完善文物保护工作体系,建立保护预防为主、打击为辅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在平遥古城,我们深切感受到它以其独有的方式,展现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在这里,文物与艺术的巧妙融合,不仅赋予了古城以新的生命力,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据说,大型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的门票年收入甚至超过了古城墙,将文物遗迹进行艺术化创造,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使文旅融合更加深入人心。文化的传承往往离不开艺术的表达。通过故事化的讲述,文物不再是历史遗迹,而是被赋予了情感与温度,成为连接人心、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以故事引文物、文物又引出故事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为文旅宣传开辟了新的路径。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用好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创新“文物+”宣传展示方式,让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活”起来,来到百姓身边、与观众双向互动,让大家走近中华文明的恢宏遗迹遗产,感受到文物的魅力、文化的传承、文明的滋养。
在山西大同,有一座建筑奇迹,因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而命名——悬空寺。它以宏伟壮观的姿态,给予我们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力学美感。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独自矗立,无不彰显着人类创造力的辉煌与坚韧。更令人赞叹的是,悬空寺不仅彰显着建筑之美,还巧妙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文化,成为多民族和谐共处、文化交融的生动例证。
这些经历,一遍遍地告诉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并要“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要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课本、入课堂,提倡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去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等实地研学,做志愿者、讲解员等,让孩子们了解中华文化,探源中华文明,触摸文物温度,感知人文精神,树立起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起来、修起来、用起来、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