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必须弄清楚产业链的短板在哪?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在哪?”
“怎么把技术链真正变成生产力?可以让企业‘出题’、政府‘选题’、市场‘答题’。”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点’,抢占科技创新‘高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哪一步都走得不容易!”
调研中,找问题、碰想法、聊经验、提建议,是调研组这几日的日常,虽然白天的行程满满,但召集于傍晚的内部座谈会往往持续到夜深……
如何打造创新生态圈和适宜高科技产业生长栖息的“热带雨林”,构建支撑创新的生态?
座谈时,有人提到福州大学提出的打造“环高校创新生态圈”,“我们看到福建在从无到有培育企业方面有丰富经验,也有很好的创业生态,若能同样积极构建创新生态,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当前推动科技创新,既要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又要沉下心来,下一番苦功夫,切实对创新链进行补链固链强链,推动创新各环节加速融合、贯通,促进各要素创新与优化组合。
在湖北,“揭榜挂帅”“赛马制”科研攻关机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培育壮大新兴特色产业方面,湖北省政府分管领导‘链长’挂帅、龙头企业‘链主’引领、高校科研机构‘链创’支撑的‘三链’工作机制对构建接续有力、相互支撑的新兴产业发展梯队很有借鉴意义,让最前沿创新需求,直接对接了实打实的解决方案。”
“支持民营企业创新,要注重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调研中,调研组收集了民营企业反馈的发展意见——“希望推动城市更新提供更多应用场景”“仍面临知识产权保护、外部市场的挑战”“在高端人才引留、走出去开展合作方面还有实际困难”……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是调研组一再强调的,“聚焦创新主体协同、要素配置和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及激励约束、开放安全等方面突出问题,补齐制度短板,形成有利于创新主体发挥作用的制度框架。”
从人才、资金、技术、平台到市场,科技创新的要素有很多,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需要完善体制机制,要把创新作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围绕创新要干什么、谁来组织创新、如何支持激励保护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毕竟树茂在于根深,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绝非一夕之事,从创新链到产业链,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背后依赖于大量的基础研究,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除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甚至还要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势必是一场漫长寂寞且充满挑战的长跑。
如何才能摘取科技创新的胜利果实?我想,在创新路上没有捷径,仍需秉承栽树之心,以“宁坐板凳十年冷”的坚守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情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