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采风

为儿童青少年奉献更好的精神食粮

——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听冯俐委员讲述儿童戏剧发展

本报记者 杨雪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29日   第 12 版)

第十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现场

《少年司马光》剧照

■ 编者按:

7月,北京,位于故宫以东、王府井西侧的中国儿童剧场,第十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正在火热进行中。

作为国内演出时间最长、场次最多、范围最广的儿童青少年戏剧活动,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主办的中国儿童戏剧节已成为展示儿童青少年戏剧成果的舞台,促进儿童青少年戏剧交流的窗口,丰富儿童青少年精神生活的节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如何推动儿童戏剧高质量发展,以优秀的作品促进儿童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根铸魂?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的不懈追求和履职关切。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就此专访冯俐委员。

增强孩子们的精神力量

走进中国儿童剧场,草坪般的绿色地面令这座童话般的建筑充满生机。西墙上以冰淇淋黄为主色调的中国儿童戏剧节海报上,一个可爱的小人儿正在点亮一片五颜六色的巨大花朵,寓意着戏剧节的主题:点亮童心、塑造未来。

本届戏剧节历时38天,汇聚8个国家25家儿童戏剧团体的33部剧目,演出221场,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方式惠及广大儿童青少年观众。尤其是开幕大戏《猫神在故宫》,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以充满艺术想象的故事和歌舞剧的形式,探索带领孩子们打开历史的方式。

在冯俐充满童真氛围的办公室里,记者注意到有不少“猫”的元素——猫眼镜架、猫手机架,掐丝工艺做的《猫神在故宫》海报……“这部戏首演于去年12月23日,首轮驻场演出了50场,保持着99%以上的上座率。好多孩子四刷五刷,还有许多外地孩子家长拖着行李箱走进剧场。特别多孩子一看完演出就要求家长约故宫门票,他们相信故宫里的一切都会‘说话’。看来我们真的通过一部戏剧作品,让文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活起来了!”孩子们的喜爱让冯俐很欣慰,“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以艺术精品让孩子们生动地认识到中华文化之美。”

8月10日,《猫神在故宫》将在太原迎来第100场演出。一部原创儿童戏剧作品在首演8个月之内就完成了100场演出,这个纪录同首轮驻场演出50场,都是值得骄傲的纪录。“一部优秀的儿童剧能影响孩子一生。”这句挂在剧场显眼位置的标语,在冯俐心中,有着重重的分量,也让她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儿童戏剧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冯俐认为,作为国家院团,要爱孩子又懂孩子,用情感的、艺术的方式给孩子提供精神食粮,以文化人,以情动人,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

为儿童戏剧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不久前,冯俐远赴古巴参加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与表演艺术协会第二十一届世界大会。冯俐告诉记者,这些年,中国儿童戏剧走遍世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如今,中国儿童戏剧赢得了世界同行的广泛认可,备受尊重和关注,可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从古巴回来后,冯俐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迎来了“绽放·启航”儿童青少年舞台艺术作品孵化计划(第三季)的启动。

“绽放·启航”计划是中国儿艺在2022年创立的一个全新的创作和艺术家培养项目。冯俐介绍道,我们想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儿童青少年戏剧,吸引更多有志于儿童戏剧事业的各艺术专业乃至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加入进来,让这个平台成为儿童戏剧作品和人才层出不穷的孵化器。

“绽放·启航”计划第一季和第二季共收到171位青年艺术家投稿的145个创意,从中孵化出21部风格各异的儿童戏剧作品,迄今已在全国各地演出近百场。第三季收到126位创作者提交的146部作品。通过严格的初审、复评,遴选和三轮专家跟踪指导,形成了12部创新性较强的中小型儿童戏剧作品,其中新鲜品种迭出,有新空间、沉浸式,还有面对6个月到18个月宝宝的国内第一部婴幼儿戏剧。

“从六一儿童节到端午节,你猜我们为北京市和全国的孩子演出了多少场?”冯俐颇为自豪地问记者,答案也的确如此——16部剧目、67场演出、8个戏剧工作坊,还有5场线上演播。其中,就有50多场演出来自“绽放·启航”计划,像“一大把五颜六色、味道不同的糖果”。

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美味糖果”还有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7月8日,第二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在河南光山县举行,长达23天精彩纷呈的戏剧演出和活动带着孩子们“在艺术的田野上一起奔跑”。在去年10月举行的全国政协“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冯俐分享了首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的故事。中国儿艺为当地孩子创作了两部戏剧作品《灯火》《少年司马光》,由当地普通中小学校的孩子和老师完成。这两部戏不仅成了当地中小学的戏剧教材,还受邀来北京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同时,它们也是中国儿艺“新时代种子计划”授权作品。“新时代种子计划”把“演给孩子看”拓展为“写给孩子演”,取材于当地文化资源,经国家级剧院水平的创作,由当地孩子完成,并留在当地,让作品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冯俐建议,要充分考虑儿童青少年的文化需求,让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都成为儿童青少年友好型家园,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到孩子们身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冯俐看来,要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加强儿童戏剧人才储备,为有思想、有情怀的艺术灵感提供孕育、绽放的土壤,创作更多孩子们喜爱的作品,优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为中国儿童戏剧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记者采访期间,冯俐不时和剧院工作人员处理工作事项,到处可见忙碌的身影,用她的话说,正是“忙碌而快乐”。看着孩子们浸润在戏剧艺术中灿烂的笑脸,这不正是新时代儿童戏剧蓬勃发展,儿童青少年茁壮成长的生动写照吗!

2024-07-29 本报记者 杨雪 ——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听冯俐委员讲述儿童戏剧发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515.html 1 为儿童青少年奉献更好的精神食粮 65,51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