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我国多地出现暴雨天气,特别是强对流天气多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各地气象部门闻“汛”而动,以科技为盾,全链条构筑汛期安全“堤坝”,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让我们走进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气象部门防汛减灾一线一探究竟。
立体监测“捕捉”天气变化瞬间
如何“捕捉”天气变化的每个瞬间?从天空到陆地,气象综合立体监测网是问题的答案之一。
今年入汛以来,湖北接连遭受多轮强降水。为了尽早感知天气系统,湖北气象部门通过空基、天基、地基观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对风、温度、湿度、雨量、雷电、云等诸多气象要素进行监测记录和分析。
“卫星、雷达、自动雨量站等构建起立体三维观测体系,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撑。”武汉中心气象台副台长王珊珊介绍。目前,湖北建有9部S波段雷达,每部雷达能探测获取到250公里范围内的气象数据,空间分辨率在1公里以内;在全省重点区域还建有8部X波段雷达,有效探测距离为75公里,空间分辨率达75米,可在3分钟内完成扫描。多种雷达互相配合、协同观测,能精密高效地探测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此外,湖北省还有3000多个自动雨量站,能实时采集精确到0.1毫米的逐分钟降水量实况信息。
在汛期来临前,安徽省气象部门新布设了20余部X波段天气雷达。凭借高分辨率、精细化的空间探测优势,X波段雷达成为短时临近预报的强力支撑。“通过汛前加强X波段雷达数据解析、质量控制、产品算法、可视化等技术研发,市级X波段雷达8类组网产品实现实时共享,提升了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安徽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吴健说,安徽气象部门还融合“传统+智能+共享+AI识别”等多种监测手段,建成由30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气象观测站,以及天气雷达、高空气象观测站和风云卫星地面站等组成的气象智能综合立体监测网,高效保障强降水、雷暴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精密监测。
精准预报背后下苦功
把天气机理研究得更透彻,将预报工具打磨得更“锋利”……各地气象部门在预报技术技巧上下功夫寻求更优解。
6月9日以来,江西省进入降水集中期,暴雨频发。江西省气象台自主研发的对流尺度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在应对这轮降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逐小时滚动更新的0至24小时降水预报为暴雨预报服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该系统在资料质量严格控制基础上,能同化实时多源观测资料,及时调整数值天气模式初始场,大大提升了预报员对24小时预报时效、从小尺度发展起来的强降水预报订正能力。
浙江省气象台则聚焦强对流天气预报这个难啃的“硬骨头”持续发力。时空尺度小、发展快、观测难、致灾性强,强对流天气预报至今仍是国际上的预报难题。今年以来,浙江省气象台加大对流机理分析力度,深化分类强对流本地客观预报技术的研究。在梅汛期的强对流天气预报实践中,通过机器学习方法训练分类强对流的环境特征量,实现逐3小时更新提供0—12小时和12—24小时的分类强对流落区预报。入梅以来,浙江暴雨预警信号提前量增加至218分钟,命中率达100%。
今年汛期,江苏省气象部门依托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预报技术研发,优化分类强对流短期潜势预报方法,改进强对流分级客观识别和外推预警技术,研发适应江苏的分类强对流预报方法等15项灾害性天气预警关键技术,推出下击暴流发生概率等强对流天气分类精细化预警产品,打出预报预警提前量。
预警迅捷直达“最后一公里”
预警信息不仅要发得快,还要跑得快、传得广。要在第一时间将预报预警信息报告地方党政相关部门并传递到百姓手中,帮助各级防汛部门作出科学决策,为公众采取有效防御措施争取时间,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如何跑得快?看湖北——“太好了,这个‘天气盒’让我们可以随时掌握第一手气象资料,对应急决策调度工作非常管用!”湖北武汉新洲区应急管理局局长王振兴感叹道。在新洲区,“天气盒”成了防汛抗灾的重要工具,能将各类观测数据、预报预警数据等气象资料等直观呈现给用户,并可实时更新相关气象信息。目前,新洲区已完成12个街镇、应急管理、水务防汛关键部门“天气盒”全覆盖安装,街镇通过它能第一时间接收气象预警信息,基层防灾减灾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得以解决。
如何传得广?看四川——“预计7月18日20时到19日20时,我县东部、北部乡镇有暴雨,请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7月18日下午,四川省旺苍县大两镇金光村党支部书记赵绍翠的手机上收到了县气象局发布的暴雨蓝色预警短信。除大两镇村干部赵绍翠外,全县257个村(社区)干部都收到了此条预警短信,同时所有村民手机上也收到了同样的预警信息推送。这得益于气象部门依托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全网靶向发布服务,使这条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为村民应对强降水赢得了宝贵时间。“靶向发布主要依托位置服务功能,通过大数据智慧服务精准推送精细化气象预警信息,实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全网靶向发布,从根本上解决气象预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旺苍县气象部门负责人杨小虎介绍。
在湖南,气象部门推出了“闪信”强制触达预警技术服务。“闪信”会直接显示于接收方手机屏幕,在发光提醒的同时伴随“滴滴”的信息提示音。岳阳市良心堡镇镇长龚海江表示,“闪信”优于平常普通的预警短信,需要自行手动点击取消,更能起到提醒作用。6月21日至7月2日,湖南省气象部门面向防汛责任人发送了190期“闪信”预警,覆盖14.14万人次,在成功转移受灾群众等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科技防汛,事半功倍。当前,我国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各地气象部门正运用各类“硬核”装备,日益彰显气象科技“快、稳、准”的硬实力,在风雨中打响每一场防汛救灾抢险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