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术家园

坚持守正创新,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访谈

本报记者 张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05日   第 12 版)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7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始建于13世纪的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包含故宫、天坛等在内的15处遗产构成要素,历经7个多世纪,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2000多年的理想都城秩序。北京中轴线呈现出怎样的城市文化风貌?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如何做好对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阐释研究?本报记者就此专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

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学术家园: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北京中轴线,在您看来,具有哪些独特的城市文化风貌?以此为例,您对“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等,有哪些探索与思考?

郑欣淼: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意义主要在于把中轴线看作了一个文化整体,这是遗产理念的创新与提升。

去年,我主编出版了一本书,叫《穿越北京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是北京旧城的核心,也最为集中地承载与展示着北京的历史文脉。中轴线对应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映,从中可见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中轴线的精华部分在紫禁城即故宫,最重要的宫殿在中轴线上,沿着轴线两侧,分别设置了有关宫殿和坛庙建筑。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规划设计都城与皇宫,代表着“以中为尊”的价值观及“天人合一”的信仰,体现了儒家的礼制,反映了皇权至上的伦理观念。中轴线不仅有礼制文化、皇家文化,还有民俗文化、风水文化等,因此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成功申遗,这就对它的保护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中轴线的15处遗产构成要素,有的原已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有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则尚未列为任何一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遗产虽由不同层级的机构管理,但对管理的要求则应该是一致的,即保护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用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来认真管理,特别是要始终贯彻真实完整的保护原则,并且要把对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研究与阐释贯穿在保护工作的全过程中,这对于提高其保护水平必将是极大的促进,同样也有助于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目前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进入到以预防性保护为主的中国文物保护的新时代,因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探索更加科学的保护理念,积极运用当代先进的保护科技,并加强国际交流协作。

在我看来,景山是北京中轴线上最高和最佳的观景点。清康熙帝曾登上景山,留下“云霄千尺倚丹丘,辇下山河一望收”的诗句。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景山五峰上各建一亭,中峰为万春亭,是景山最高点,也长期是北京城的最高点。我经常登上万春亭南北眺望,中轴线的风采尽收眼底。还曾兴之所至,填了一首《水调歌头》,抒发了对中轴线的观感:

花柳各争胜,城阙正春喧。沉沉一线中轴,气象逼云天。次第巍峨宫殿,左右堂皇坛庙,辐辏涌波澜。西北五园迹,遐思到邯郸。 阪泉血,燕市筑,蓟门烟。几多龙虎拿掷,得意此江山。漫道金元擘画,更叹明清造建,宏构震瀛寰。总是京华好,一脉自绵绵!

深入挖掘与阐释研究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

学术家园:故宫学的研究首先就是从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始的。以故宫学为例,如何更好地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揭示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郑欣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停滞不前的保护,而是在创新、发展中的保护,助力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让每个人都有一种“我是遗产的主人”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因此,在努力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在守正创新中充分挖掘古老遗产的时代价值,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故宫学为例,其建立是时代的需要,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对故宫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等诸多方面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故宫是有生命的,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息息相关,与当下的中国文化建设休戚与共。随着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人们更重视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倡导文化复兴,寻求本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故宫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人们对故宫寄予新的期望,因此故宫的意义与价值也需要充分的、新的阐释,以发挥故宫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与进行文明对话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比如“活力故宫”的提出,就着眼于服务当代,通过充分挖掘文物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展览展示活动、文化创意产品、新媒体展示方式、公众社会教育资源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让文物的灵魂“活”起来。

近百年来的故宫院史与20年来的故宫学发展史都说明,故宫遗产的丰富性、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对于故宫遗产价值的解读、认知程度,关系着故宫保护与故宫博物院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也影响着故宫学的深度和前景。同时故宫博物院的创新实践激发着故宫学的活力。因此,故宫价值的挖掘与阐释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学术家园:故宫学创立伊始,您就提出故宫学在中国,也在世界。以故宫为例,如何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的中华文明标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郑欣淼:历史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未中断,中外交往和文化交流成为中国宫廷运行的常态。这种交往和交流,通过国家礼品、进贡、贸易等途径引发了相当规模的世界间物质文化产品的互换和流动,大量异域文明的物质成果进入中国宫廷视野,纳入宫廷收藏的范围,使宫廷成为外国文物最集中、最宏富的典藏地。据不完全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时期外国文物多达万余件,包罗万象,涵盖极广。这些文物背后承载的是鲜活的历史,它们与那个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见证了中国和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往交流的步伐;也证明当时的中国及其宫廷并非游离于世界之外,而是世界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故宫博物院所依托的紫禁城,本身就是一个中外艺术、科学、技艺交流融合的舞台。不同文化相互融通、取得创新的成果,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各类文物,如瓷器、绘画、珐琅、钟表、科学仪器、漆器、玻璃器、丝织品、宗教器物等方面都有体现。

故宫成为世界遗产为故宫价值认识与保护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机遇。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人们可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从世界文明发展历程看待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故宫遗产的独特价值,同时也更客观地认识不同文明的贡献与地位,并从全球化时代保持文化多元性、传续中华文脉的要求认识保护故宫的意义。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保护要坚持执行有关国际公约,坚持保护故宫的完整性与信息的真实性。对故宫的保护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故宫保护也接受国际社会的指导和监督,故宫维修保护的实践也丰富着国际遗产保护的理论。

同时,故宫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或学问,需要国内外研究力量广泛参与,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才能进一步激发学术研究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成果。大量故宫文物的国内外散佚、调拨,客观上为更多机构与个人参与故宫学研究提供了条件。从故宫是个文化整体的故宫学出发,这些流散、调拨出去的文物就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东西,而与故宫及其他文物有着一定的联系,它们的文化精神是故宫学的一部分。找到了这种联系,流散文物就有了生命,有了灵气,其内涵也才能更为深刻地发掘出来;也只有把故宫的文物包括流散于海内外各地的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会更好地认识故宫的完整价值。因此故宫学一直倡导“故宫在北京,故宫学在中国、在世界”的学术理念,强调故宫学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同事业。

2024-08-05 本报记者 张丽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访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818.html 1 坚持守正创新,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 65,81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