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观察

烟火气升腾,“后街”构筑都市生活新场域

本报记者 陈小艳 通讯员 陈笑蔚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06日   第 04 版)

当City Walk掀起“逛街热”,走出大商圈,走进背街小巷,走进一隅消费空间,你会发现它们或显小而精,或具烟火气,或更有慢节奏,已经成为城市活力的全新补充。

在城市更新建设中,青岛的一些老街得以新生,其作为消费、旅游、休闲重要载体的想象力被无限挖掘,“后街经济”开始出圈,一批特色店铺、消费地标涌现出来。

何为“后街经济”?日益勃兴的“后街经济”能为城市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影响?对此,记者展开探访。

不同于集聚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城市主街,后街业态多元、接地气,也蕴藏文化基因,在青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及城市更新建设背景下,后街正逐渐成为提升城市活力、拓展消费空间、满足不同圈层消费新需求的承载地。

“后街”的概念与“主街”相对,“后街经济”是利用支马路打造一批以特色品牌为引领、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特色商业街,协同主街构成兼具商业硬实力与人文软实力的商圈发展模式。后街与主街,互为补充,“后街经济”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

走进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映入眼帘的不是千篇一律的门面房,而是各美其美、特色鲜明的店铺,大鲍岛微美术馆、法式烘焙、音乐餐厅……每一家都极具特色。

后街不仅是流量之源,更是历史城区业态重塑的起点。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城市更新建设产业招商工作启动以来,历史城区核心区已新增商户263个,新增运营面积30.77万平方米,不断丰富的“老建筑+新消费”“旧里院+新经济”“原场景+新体验”业态,让老街焕发新生,一条条拥有城市更新提升、消费场景培育、都市旅游延伸等多重效果的后街成长起来。

历史城区展现的勃勃生机是青岛发展“后街经济”的一个缩影,让城市变得更加有特色、有吸引力、有竞争力,是每座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青岛也不例外。老城复兴,后街繁荣,这是一项比新城建设难度更大、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考验的不仅是专业程度,更是城市建设者的智慧。

发展“后街经济”离不开规划、特色、治理三个关键词。日前,青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的《青岛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提出,在绿色生态城区打造方面,鼓励新建城区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绿色低碳社区——在城市新建住区中推进完整社区创建,构建“15分钟生活圈”,而这些恰好是发展“后街经济”的支撑。

“在新城建设、老城区更新改造中,要为发展‘后街经济’提供便利化的条件、空间,在规划层面就要有意识地去引导,打造一些特色街区,甚至可以把‘后街经济’这类商业业态嵌入比较大的社区中,更加方便生活。”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授、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刘文俭认为,“后街经济”有着便利化、轻奢化、特色化的特征,打造后街,发展“后街经济”,首先可以方便消费,便利日常生活,还可以为年轻人创业提供条件,促进个体经济的发展。

发展“后街经济”,就要走品牌化、特色化道路,打造消费的多样性、差异性,同时做好深化治理,包括环境卫生、配套设施、专业服务等,在确保后街店铺正常有序运营的同时,充分关照居民合理诉求,例如鼓励后街发展当地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各类业态,既保障后街“烟火气”,也提升后街“人情味”,这些充满情怀的业态支撑起了“后街经济”的“体验感”。

火热、接地气的“后街经济”打开了城市生活的新想象空间,主街的“快节奏”、后街的“慢生活”,主街的“国际范”、后街的“烟火气”,相互调节弥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消费升级、城市活力提升,共同构筑起完整生动的都市生活体系。

2024-08-06 本报记者 陈小艳 通讯员 陈笑蔚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834.html 1 烟火气升腾,“后街”构筑都市生活新场域 65,83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