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地方政协

十年间的变化 都写在娃娃们脸上了

——四川省政协开展彝区“一村一幼”实施情况视察监督小记

本报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张启林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06日   第 07 版)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大小凉山彝区群众,多次深入凉山考察并作出批示。

为斩断彝区贫困代际传递,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创新实施了大小凉山彝区“一村一幼”计划,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学前教育,有效解决了彝区农村学前幼儿从母语向普通话过渡的障碍,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源头上打破彝区“贫困积累循环效应”。

如今,“一村一幼”实施将满10年,取得了怎样的成绩经验,存在什么问题困难,如何找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为此,四川省政协将彝区“一村一幼”实施情况作为2024年民主监督议题之一,由省政协副主席刘成鸣、许唯临分别率委员、专家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凉山、乐山6个县(区)15个乡镇22个幼教点实地视察,召开6次座谈会和1次意见交换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从3月到6月,在3个月的深入调研中,委员们看到了大小凉山彝区学前教育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我省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娃娃无法接受学前教育。”一直关注凉山教育发展的省政协常委、教育委主任郑学炳表示,从2015年10月开始,四川已在52个民族县(市、区)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以“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融入新时代”为目标,坚持普及普惠原则,有效填补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空白。目前,凉山州村级幼教点有2438个,在园幼儿8.98万人,辅导员7899人;乐山彝区有村级幼教点250个,在园幼儿8313人,辅导员675人,已覆盖了大小凉山所有的行政村和聚居点。

“视察发现,彝区农村幼儿大班的孩子都能用普通话唱儿歌、对话交流,从以前普遍的害羞、胆怯变得开朗活泼、礼貌大方。”省政协委员崔忠表示,这与教育部2023年的监测结果“凉山州、乐山市彝区在园儿童普通话合格率达95%以上”相符。他还在调研中了解到,峨边县第一届村幼学童的初中毕业成绩较此前10年平均成绩提高25.3分,“这充分说明,彝区农村幼儿正和其他地区孩子一样享有日益改善的学前教育条件。”

“许多孩子回家后要求父母洗手、洗脸、说普通话、做‘文明人’,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带动家庭、村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彝区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爱党爱国、民族团结、感恩奋进、共同富裕的新风尚正在彝区农村不断强化。”彝区群众的种种变化,让调研组成员倍感振奋,大家纷纷感叹:“‘一村一幼’真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针对“一村一幼”保障条件不够坚实、教学质量不够均衡等问题和短板,委员们还建议:重视彝区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变化,科学动态调整幼教点布局,探索距离较近幼教点共享中小学校的操场、食堂等基础设施的工作机制,提高资源投入费效比。加强省级统筹,引导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适度向“一村一幼”倾斜,用好浙江以及省内对口帮扶资源,着力提升彝区学前教育软硬件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坚持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城镇优质园与农村幼教点结对共建、捆绑评价,探索实行“一园多点”一体化管理模式,努力提升彝区学前教育教学水平。

2024-08-06 本报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张启林 ——四川省政协开展彝区“一村一幼”实施情况视察监督小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848.html 1 十年间的变化 都写在娃娃们脸上了 65,84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