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加快构建现代学科体系 显著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水平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曹卫星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07日   第 01 版)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也强调,“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这些都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和优势学科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联结点和集中交汇处,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者。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等。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当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一批大学和众多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学位授予制度、学科专业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明显增强。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正由大规模知识传授向多方位能力培养转变,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兴起为标志,以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体系、思维能力和素质结构等为目标导向,高校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正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素养、创造意识得到加强,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产业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

同时,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人才培养结构亟待优化,有些高校一味贪大求全,工科专业理科化,行业大学综合化,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学科布局的结构性失衡。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能源、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等领域,亟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职业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传统静态化的学科发展模式和学科产业匹配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

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指向,高校人才培养既要应对当前急需、直面大国博弈的科教挑战,更要着眼长远、培养未来满足强国建设的创新人才。要把握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立足中国特色教育根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和水平。要通过优化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着力构建现代学科体系,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培养符合未来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第一,增强大国自信,建设面向未来的优势学科群。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第一方阵,突出一流学科的国家战略科教力量定位,统筹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开发,形成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现代学科体系。一是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和重大工程领域组建学科群,主干学科引领发展、辐射带动,相关学科紧密协同、汇聚发展。二是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瞄准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未来产业需求,强化高校学科专业前瞻性布局,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自身科教布局,厚实学科基础,推动培育新兴学科生长点。四是立足国内领先、国际前沿的一流学科,加快培育国际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制高点;依托国内前列、有国际影响的重点学科,围绕主干领域方向,强化特色,提升优势,打造新的学科增长点。

第二,聚焦时代需求,探索教科产协同发展新范式。学科建设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支撑现代化建设需求,推进教科产融合发展,解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产业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一是要创新育人模式,依托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在科技前沿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产业一线培养高技能大国工匠,面向人民健康培育高水平医师。持续实施强基计划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于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面向现代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二是以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为支撑,加快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层次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规模,全面构建“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有序扩大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三是推动构建跨学校、跨学科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以解决重大科技和工程问题为牵引,对课程、教材、师资、平台、基地等资源整合重组,提升教科产协同效能和育人水平。四是加强青年教师梯队建设,创设国际化高端科研平台和学术生态,鼓励探索科学“无人区”,挑战学术前沿问题,攻克“卡脖子”科技难题。

第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教范式创新,改变科教工作形态,形成新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授格局,推动学科发展和育人水平的迭代升级。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突出知识、素质、能力并重,着重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实现学科专业内涵的不断深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二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构教学内容、革新课程体系、抓好教材建设,加强前沿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及产教融合的实践基地建设,构建高质量一体化教育教学体系。三是突出质量和效能,建立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课程体系,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建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学新体系和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探索构建人类教师与智能系统共存共教的多元化教学实践新场域,形成“人机协同”的现代教学系统及新型育人模式。

第四,坚持发展导向,推动学科专业整体升级改造。一是基于学科建设内涵与发展规律,构建精确识别、分类评估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数字化估测模型,重点考察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绩效,考察学科在提高科教创新水平、解决关键科技问题、推进人才自主培养方面的改革举措。二是加强学科适应性评估和动态调整,健全学科专业预警、限招、退出机制,以及相应的绩效奖惩政策和拨款调节办法,重点支撑现代产业急需、成绩贡献突出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及前沿学科。三是有序下放高校办学自主权,探索构建学科自主发展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及学科在科教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形成一流学科与特色学科协同发展的学术生态,更好地支撑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第五,保持战略定力,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是坚持全球视野和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科学研判发达国家对外关系及学术交流的新政策,依托我国日益提升的高校科教实力与水平,精准实施教育、科技、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助推构建国际化科教创新平台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深化中外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以我为主创新联合办学体制机制,选派优秀学生、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访学交流,积极推动优秀研究生公派留学,加大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构建国内国际协同育人模式,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植根于中国文化、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竞争力、能够把握科教发展趋势和支撑国家战略需求的学术领军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2024-08-07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曹卫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878.html 1 加快构建现代学科体系 显著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水平 65,87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