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协委员,云南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每年9月,稻谷丰收,看到乡亲们乐呵呵数钱的样子,我就很开心,很有成就感。”如何把乡村振兴战略持续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让农民有干头、耕地有种头、农村有盼头?李婷婷作出了自己的实践与探索。
提质培优打造丰收良田
“这技术,不光自己用,还得造福乡亲。”
不久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羊街乡老燕子村的1000亩优质稻长势喜人,稻田里阡陌纵横、绿意盎然,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今年再迎个好收成!”站在田野边,李婷婷信心十足。就在去年9月,这块土地传出好消息:经专家团队测产发现,优质稻从5年前亩产600多公斤增至750公斤以上,部分优质水稻地块增至860公斤。云南省水稻栽培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杨从党立即带队来开远考察,并把老燕子村优质稻示范基地作为全省唯一的“示范点”,展开了“优质品牌米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的研究与探索。
“这是白烂泥土地,腐殖质好,用不着施太多肥。”蹲下身子,抓把泥土,李婷婷打开了话匣子:“最近雨水天多,高温高湿的天气得注意病虫害防治。”时不时到“地里打个转”,看下水稻的长势,是李婷婷多年养成的习惯。“最近我们在做减肥减药增量的实验,根据土地肥瘦情况减少肥料使用,发展绿色水稻种植,以此提升稻谷的产量和品质。”
在李婷婷的主张下,卧龙米业创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乡村振兴创新联农带农联合发展新模式,在羊街乡卧龙谷、老燕子、新燕子等多个村寨,组建了6个优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借助科研院所的研发技术持续提升优质稻核心示范基地的科技含量,从“全低温调质强化工艺”的研发到品种“提纯复壮”,一粒粒米在科技的加持下更加“高产、高效、生态”。
而作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协委员,李婷婷在“地里打个转”时,也不忘了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她在调研中发现:红河州受“山多地少、稻田更少”的土地资源限制,粮食规模化发展受到制约。更大的难题是,有限的高标准稻田正逐步被新兴经济作物所占用。“此外,产业链也不完善,高端水稻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同时,由于缺乏对副产品的深加工和利用,也限制了产业的增值空间。”
因此,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协全会期间,李婷婷提出《关于保护与振兴红河州高端水稻产业的建议》:“建议加大对优质水稻产业的保护力度,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旱稳粮能力,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和应用。另外,帮扶米加工企业提高高端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扶持企业强链延链。”
此外,她还提出,鼓励有相关能力的领头人带头创办托管企业或合作社,农户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托管给专业的农业合作社或者农业企业,由他们负责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农户从中获得收益。“这种方式可以让没有种植能力的农户、在外务工有田地的农户等,也能获得收益。”
升级产业激发乡村活力
“我是农民的女儿,根就在这片土地上。”2005年,大专毕业后的李婷婷选择回到家乡开远,从粮食安全技术员、收购员做起,10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开远、蒙自、元阳等县市的村村寨寨。“就想尽自己能力做到最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发家致富。”李婷婷说道。
几年前,李婷婷带头创办了云南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农民田间学校。“有许多农民遇到问题不会解决,我们的培训就是对症下药,每年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讲座讲技术,让他们对种植更有信心,也让大家发自肺腑爱上农业,做这个产业。”李婷婷说道。5年来,学校累计开展各类培训200余期2万余人次,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注入源源动力。
周末,卧龙米业农耕文化实践营地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制作米浆用的磨盘摆满了半个场地。这是李婷婷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推出的卧龙谷乡村旅游一日游项目中的一幕。一些在田间课堂上闹出的笑话至今还让她记忆犹新——番茄是从冰箱里长出来的,小麦和水稻都一样长在水里。“做一二三产融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亲身体验生命孕育的过程。”李婷婷说道。
稻田插秧、捉鱼,基地舂饵块、磨米浆,参观粮食博物馆和大米加工生产线……每年有3000余人次来这里开展农耕文化研学教育,营地的火爆也为周边村寨带去了额外的经济收入。富起来的村民对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养花种草、饭后广场舞早已融入日常。
在营地15公里外,李婷婷的直播基地正在开播,为了让“金米粒”走出深山,早在2015年,李婷婷就探索电商销售新路子,2023年卧龙米业电商累计发货量近50000单。吃过午饭,李婷婷和她的团队就忙着研究新项目。“乡村发展需要产业带动,产业兴旺了,受益群体才会更多。我想用一粒粒米让更多农民富起来,实现他们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