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健康

聚焦新质生产力 赋能大健康产业发展

李林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07日   第 10 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本期特别邀约委员谈谈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编者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大健康产业正逐步融合科技创新、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为人类的健康与福祉贡献力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大健康产业在国内拥有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预计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健康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通过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激活高品质健康消费,驱动新一代生命健康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深远且不可估量的意义。

消费方式上,新一代生命健康产业“为每个人量身定制数字健康模型”,以科学根基激活精准健康消费。“数字健康模型”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遗传信息和生活方式等数据,精准表征健康状态、量身定制干预策略的个性化健康画像。随着生物科技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健康模型已成为连接个体健康与消费市场的桥梁,成为如同手机、房产般不可或缺的消费品,同时推动营养、运动、环境、睡眠、心理健康等领域的产品与服务的品质升级,为人们带来更健康、更精准的生活体验。

产业业态上,新一代生命健康产业正经历着类似通信产品“从1G到5G的升级”,推动高质量科技供给和高品质健康消费的全链条升级。正如移动通信产品升级带动一大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的涌现,“数字健康模型”也展现出相似的迭代特征,引领各类生命健康产品与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品质化提升,不仅将塑造出比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规模更大的产业链与创新链,更将成为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商业模式上,新一代生命健康产业凸显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特点,一方面促进了就业的多元化和充分性,另一方面促成了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面对中国14亿人口的庞大潜在消费市场,尤其是3亿多老年人口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3亿多慢性疾病人群对健康管理和预防控制的迫切需求,生命健康产业必须为每位用户量身定制专属的健康管理方案。随着个性化定制需求的增加,从基础健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到高级健康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监督,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分工与协作。这不仅促进了就业形态的多样化,还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服务群体。同时,专业分工体系的建立,又为老年健康和全民健康的保障提供了坚实基础,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这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商业模式,不仅促进了生命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此,建议:

以“每个人的数字健康模型”迭代开发为核心驱动力,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借鉴移动通信行业从1G到5G的迭代历程,构建健康数字孪生模型的迭代开发机制,持续优化和升级健康数据处理能力,增强模型精度和实用性。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基于整合生物学原理,借助交叉融合技术,以数字健康模型为基础,全力推进新一代生命健康产业所需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融通创新。

出台营养、运动、环境、睡眠、心理健康五类示范应用场景开发的引导措施,同步强化新兴健康产品的科学普及与宣传推广。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以及科技、经济、卫生水平均较高的乡村,选择适宜的人群,特别是国家统计局2023年发布的收入分组中达到中间收入组及以上的消费群体,针对性打造五类示范性的健康消费场景。通过科普宣传和新兴产品的高效推广,引导健康和环保的消费理念。待这些示范项目取得成效后,再逐步扩展至其他地区和人群。

从知识产权、标准体系、数据治理三方面入手,构建多方协同治理的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保险机构及居民等各方的参与,共同打造适宜的创新与产业环境。知识产权方面,围绕健康数字孪生模型,通过知识产权的组合创造、保护和运用,促进各方形成紧密的惠益分享机制。标准体系方面,制定健康数字孪生模型的统一数据格式、接口协议和模型评估标准,以确保不同来源、不同类型健康数据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数据治理方面,建立健全健康数字孪生模型的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加密存储和访问控制等措施。在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推动健康数据的合法合规共享,促进其在个性化健康管理中的高效利用,为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原所长)

2024-08-07 李林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913.html 1 聚焦新质生产力 赋能大健康产业发展 65,91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