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统战·民族宗教

宁夏银川:“小社区”里的“大家庭”

张倩 本报记者 范文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08日   第 08 版)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载体,也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自2012年以来,全国累计培育选树了11批2055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为推动形成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丰富各族群众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者

“王大妈好,咱们又见面了。”再一次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区居民王菊茹家,记者与王大妈瞬间都熟络起来。因为彼此刚刚相识于不久前的6月,在西夏区举办的“结亲互助暖人心 民族团结话真情”结亲互助活动现场。

“大妈,那天在现场没听够您‘结亲互助’的故事,今儿您再给我们好好讲讲。”记者笑着说。“快进屋,先凉快凉快。”王菊茹面带微笑拉着记者的手进了屋。

王菊茹所在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区,是一个回、汉、满、藏、蒙多民族共居的嵌入式格局小区。2015年,社区与附近的北方民族大学搭建了“结亲互助”平台,目的是让外来学子们在西夏区有一个温暖的家。得知这一消息后,王菊茹第一个报了名。

“我和这7个少数民族孩子的缘分要从2015年说起。”王菊茹起身从卧室拿出几本厚厚的相册,讲起了自己和各族儿女多年来相处的点点滴滴。

“这是蒙古族小伙子巴特尔,我的第一个结亲对象。”王菊茹指着照片回忆,当初为了和结亲学生快速熟悉,她和老伴纪忠武主动邀请孩子们来家里做客聊天。逢节假日,老两口就去市场采购新鲜食材,学着做孩子们家乡的美食,带他们去景点游玩,讲宁夏历史和风土人情。“一开始,彼此间有些陌生,孩子们叫我阿姨,后来越处越亲,都改口叫干妈,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王菊茹说,当孩子们聚齐的时候,家里特热闹。

“干妈做饭很好吃,还专门给我妈妈打电话学习做新疆烤包子。”

“有次我牙痛又头痛,干妈和大爷急坏了,开车到学校接我去看病,连着照顾了我一周。”

“赶上端午、中秋等节日,干妈就带上亲手做的粽子、月饼还有水果到学校来看我们几个,同学们可羡慕了……”

说起和“干妈”相处的故事,几位少数民族学生也有着说不完的话。

“虽然孩子们陆续毕业离开了宁夏,但总给我制造惊喜。邮包里的特产、母亲节时预订的鲜花,总是不时送到家门口。”王菊茹说,最让她欣喜的是,几个孩子的家人也纷纷加入“民族情 一家亲”微信群,大家平时聊聊近况、发发照片,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相册最后一页,“一家人永远在一起”“很幸福我们是一家人”“情谊永存”一张张手写的小贴纸,续写着他们未完待续的民族团结故事。“不久前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我特别注意到全会新闻里提到了‘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在我的身边,各民族兄弟姐妹如同一家人,互帮互助,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像石榴籽一样关系紧密。”在王菊茹看来,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

在共享社区,各族同胞互帮互助的故事每一天都在发生。据社区负责人介绍,自“结亲互助”活动开展以来,已有18个家庭与25名来自各民族的学生结亲,并从学校扩展到了附近的军营。如今,“结亲互助”活动已经成为共享社区的一个品牌,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促进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活动当中。

2024-08-08 张倩 本报记者 范文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961.html 1 宁夏银川:“小社区”里的“大家庭” 65,96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