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调查研究

以基层之治为“中国之治”筑牢基石

——全国政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党外委员专题视察综述

本报记者 司晋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12日   第 04 版)

视察团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了解乡村治理情况。 巴桑卓玛 摄

视察团实地了解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岗莎村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历史沿革。巴桑卓玛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

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又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作为新时代在社会建设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一部分。

“三治融合”在基层的实施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又存在哪些难题?7月1日至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何报翔率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团赴西藏自治区开展视察。通过深入拉萨市、阿里地区实地走访,委员们详细了解了西藏在乡村治理中所进行的有益探索以及面临的挑战,对党中央关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决策部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以党的领导引领乡村治理

只有一个个小家幸福和谐了,社会才能平安稳定。对于这一点,自援藏以来,阿里地区札达县副县长王磊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由于各种家务琐事,底雅乡居民拉宗不断到政府上访,成了札达县有名的上访户。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与拉宗谈心、找到症结所在,成为网格员和联户长每天的“必修课”。时间一长,拉宗敞开心扉,将自己年老体弱、家庭不和睦的情况和盘托出。经过耐心劝解后,拉宗的家人们学会换位思考,家庭关系也渐渐融洽了。

“为了了解群众所需,更精准地提供服务,全县探索建立了网格‘五色服务’机制,以绿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这五色分级建册。”王磊向视察团介绍,像拉宗这样的红色服务对象共36户,是最高级别关注对象,这就意味着网格员每天都会到其家中走访。

据了解,西藏自治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推动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鼓励村(居)“两委”成员、辖区党员、志愿者兼任网格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和网格员,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网格、走访群众制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

“老百姓走进‘人民调解室’,主要诉求集中在婚姻家庭、土地、农民工工资这些方面,经过调解,基本能够满意而归。”阿里地区普兰县司法局负责人说,此外,调解员还走村入户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以“法治+调解”“法理+情理”方式调处矛盾纠纷。

“我们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建成‘一体化’‘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738个,将人民调解融合到网格服务管理中。”西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秘书长杨耿告诉视察团,今年以来西藏全区累计排查矛盾纠纷3547起,调处3233起,调处率91.15%。

“鲁固辖区情况一切正常!”7月1日下午,当视察团来到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道鲁固社区时,警务室民警正隔着屏幕向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实时汇报工作。鲁固社区位于大昭寺附近,商户林立、游人如织、信众云集,共有藏、汉、回等11个民族的7500余名常住人口。面对复杂的治安形势,社区警务实行网格化,与社区网格无缝对接,将辖区所有监控接入警务室,社区内人员流动、矛盾纠纷等情况一览无遗。

在鲁固社区便民中心内,托管儿童活动区域、养老服务驿站一应俱全。去年,城关区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将原办公区域打通,成为群众开展各类活动的“公共空间”。鲁固社区党总支书记强巴扎西说,社区主动对接辖区相关单位,以党员“双报到双积分”平台为抓手,加大统筹推动各类人员力量下沉,打造社区治理共治共建共享新格局,今年以来,共协调解决辖区居民群众需求60余项,为13名居民群众解决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等急难愁盼问题。

从照料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帮助牧民找回丢失的牦牛,再到各种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委员们在视察中真切地感受到,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的为民服务意识更加鲜明了,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由笼统到细化的转变。

“既在源头预防问题,又提供便捷有效的调解服务,就实际情况精准解纷,形成较为成熟的司法解决方案。如此一来,经济秩序与社会稳定有所保障,又有效地降低了诉讼数量和司法审案压力。”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聂鑫评价道。

“乡村治理在不同地区面临的挑战不同。解决难题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是共同的思想引领、人民群众的实践不断促发智慧方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何蓉有感而发。

将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紧密结合

逶迤磅礴的土林、巍然矗立的古格王朝都城遗址、缓缓流淌的象泉河……在河谷里,一栋栋白色的藏式建筑星星点点分布着,构成一幅宁静而旖旎的乡村生活画面。札达县丰富的文旅资源,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

次仁多杰是札达县托林镇托林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也是札布让组第一个家庭旅馆的创办人。7月2日,视察团走进次仁多杰的家庭旅馆,小院花木扶疏、阳光房通透敞亮、客厅民族风格浓郁。

“去年接待了多少游客?收入怎么样?”委员们问道。

“村组去年共接待游客19万人次,年人均纯收入4万余元。”次仁多杰说。

作为群众选举出来的村干部,在初尝“旅游饭”的香甜后,次仁多杰便萌生了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想法。经过村民议事会商量,大家对于开办家庭旅馆的态度都很积极。在村委会请来专业老师进行民宿服务和烹饪技术培训后,札布让组的32户人家都经营起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

新旧西藏对比图片展、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资料、农具和配饰等老物件……普兰县巴嘎乡岗莎村地处神山冈仁波齐脚下,设在便民服务大厅内的村史馆如同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了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村里的治理实践。

巴嘎乡乡长次仁巴珠说,岗莎村依托优质旅游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先后组建起牦牛服务运输队、冈仁波齐旅游服务有限公司,2023年该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500万元。春节前,村委会召开总结大会,向全体村民公开账目并进行了详细说明。领到分红和补贴的村民们直言,“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亮明村务“箱底”,照亮群众“心底”,充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这是阿里地区在乡村自治中的普遍做法。

“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既要兼顾集体利益,也要维护好村民个体的合法权益,让村民在推进改革发展中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增强对乡村基层组织的归属感和科学治理的认同感。”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云南省委会主委于干千表示。

“通过推进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和村级事务公开机制,发挥村民参与治理主体作用,也有效遏制了腐败滋生的可能性。”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说。

乡村建设和治理相互依存。如果没有基础设施的优化,产业很难发展起来。次仁多杰的母亲索朗拉姆已87岁高龄,是一位有50余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她亲身经历了西藏从“水桶、油灯、土路、毡房”到“水管、电灯、油路、瓦房”的沧桑巨变。今昔对比,索朗拉姆老人发自心底地说,建好家乡、守好边疆,幸福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据了解,西藏自治区将乡村建设与治理紧密结合,围绕让农牧区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突出农牧民增收中心任务,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新时代的西藏,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翻开新篇章,农牧民美好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在座谈时,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韦秀长给出的一组数字足以佐证——边境乡村硬化路通达率分别达97%和87%,行政村光纤宽带、4G信号实现全覆盖。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924元、增长9.4%,较2020年增长36.6%。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海峰认为,乡村治理的最终评价标准就是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立足资源禀赋优势进行统筹、整合、深化,基础设施提升了、产业兴旺了,自然会带动村民受益。

激发“三治融合”的内生动力

自治议事协商、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春风化雨。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在边疆治理、国家治理中有着特殊地位,在基层治理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效推进“三治”融合,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

在鲁固社区居委会,委员们在一块写着“全国双语学习特色村镇(实践基地)”的金色牌匾前驻足。这个布置温馨的区域里,陈列有汉、藏双语书籍,悬挂着“双语”文字展板和学习场景的照片。

“我们社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开设‘双语’学习小课堂、举办‘双语’文化讲座。”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以来,该社区共举办“双语”小课堂45次、“我们的节日”文艺汇演4次,开展少数民族交流座谈会2次,有效促进辖区各民族居民和谐相处。

阿里噶尔县典角村村民尼吉拉姆身残志坚,与青海来的“上门女婿”罗启明携手创业高原养鸡、夫妻义务守边,被评为“最美家庭”,享誉雪域高原。近年来,西藏坚持以“思想引领+文化供给+移风易俗”为主线,推动新时代美德健康新生活融入农牧区千家万户,在乡村治理中,开展以“树文明新风、改陈规陋习、建村规民约、兴优秀文化、美村容村貌”为主要内容的树立农牧民新风貌行动。

“新风貌比的是谁讲文明、素质高。”7月3日下午,前来岗莎村便民中心阅读的村民扎西告诉视察团。这几个月,在村里接连听宣讲员和村(居)法律顾问讲述了党的惠民政策、摒弃封建迷信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守法律法规等内容,幽默风趣、贴合实际的语言和典型事例感染了扎西,也令他第一次意识到提高道德和法律修养的重要性。

“原先以为只要我自己不干违法的事,就一辈子不用跟法律打交道。现在发现不是这样,非法集资、假冒农资、电信诈骗可能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要懂一些法律常识才能不吃‘哑巴亏’。”扎西说。

“地方政府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道德教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议进一步发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联系、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落实‘第二个结合’。”聂鑫表示,在移风易俗的同时,也要注重尊重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和发展规律,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用好“村规民约”等公序良俗的积极作用,与国家法治形成补充。

目前,西藏全区担任村(居)法律顾问人数达3721名,基本实现村(居)法律顾问有效覆盖。不过,委员们在视察中也发现,法律顾问中存在能力参差不齐、专职人员不足、基层队伍规范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些地方在引导群众对移风易俗的理解上,工作不够全面、到位,应当更加精细化。”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艺术团声乐演员达珞认为。

“乡村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数字化作为技术支撑,可以助力‘三治融合’。把数字化工具送到基层的干部、调解员和法律顾问中去,让他们借助更多的知识和工具开展工作,可以有效弥补专业力量的不足。”张毅说,综合数字基建的成本较高和西藏的特点情况,可以考虑数字化为辅、配合传统工作方式的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西藏地广人稀,可运用科技手段促进融合治理,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更好拓展信息化治理手段。”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补充道。

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乡村治理的强大效能

在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花德米看来,西藏人民正享受着新时代的红利,用勤劳和智慧谱写生活新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同时,在视察中她也关注到两个不足:一是基层人才不足,导致一些好政策在落实中难以持续;二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宣传力度不足。

西藏90%以上的国土是农牧区,有近七成的人口是农牧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人才匮乏为治理增加了难度。“党员干部和政协委员深入群众当中发挥引导作用非常关键。”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达瓦顿珠马不停蹄开展宣讲,把党中央的精神带到农牧区。“虽然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但并不是高高在上、神秘的,会议讨论的就是怎样能让每个人把日子过好。”听达瓦顿珠这样一说,村民们就懂了。

在与西藏基层政协委员的面对面交流中,视察团了解到,许多政协委员发挥“领头雁”作用,在乡村治理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托林寺有近千年历史,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兴建的寺庙。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托林寺僧人强巴遵珠传承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优良传统,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民族团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推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阿里地区政协委员马艾乙布数年如一日,从未中断过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助力政府为当地各族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内涵。

针对民宿产业发展中的瓶颈,札达县政协委员索朗白姆不仅将村民的想法反映给上级政府部门,还积极向村民传达政府的决策,如同桥梁一样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今年,她提交的3份建议都被相关部门采纳。县委、县政府通过政府投资和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形式,正在组织实施札布让组家庭旅馆改造提升项目。

……

“政协协商与基层治理有效结合,既有助于委员提升议政建言能力,又有助于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何蓉说。

视察团认为,要充分调动基层政协委员的积极性,把助推乡村振兴落实到履职的各个环节,引导委员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文明建设的示范员、公益事业的促进员、困难群体的帮扶员和民意反映的信息员”。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加注重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作用,以强化“三治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为抓手,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着力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乡村治理的强大效能。

2024-08-12 本报记者 司晋丽 ——全国政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党外委员专题视察综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088.html 1 以基层之治为“中国之治”筑牢基石 66,08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