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一个村庄里的诗与远方

本报记者 李寅峰 奚冬琪 袁世鼎 满达呼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14日   第 01 版)

今年夏天,全国多地持续高温暑热。但来自银川的张大叔,却已在宁夏南端六盘山区的一个村庄中享受了40多天的清凉。8月9日,坐在“自家院子”中,张大叔惬意而满足——身后的两孔窑洞,是他在这个村子里的“家”,每年几千元的租金,保障了他度假的需求;面前,则是他的房车,更是退休后老两口的诗意和远方。

这个村庄叫新和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陈靳乡。张大叔之所以把避暑之地选在这里,不仅因为高达2100米的海拔、茂密的森林带给这个村庄温凉的夏季、连续100多天的舒适期,也不仅因为这里有丰富多彩的“马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因为村庄里颇成规模的房车营地满足了他的房车旅行需求。他欣然成为这里的“老住户”,这几年,每逢暑期都和老伴开车前来。“我们开车跑过全国多个地方,这里是少有的避暑胜地。”他说。

和张大叔一样的游客,在这个村庄还有很多。放眼各个院落门口,停放的房车各式各样,从车牌号看,远的来自广东、江苏、四川等地,近的有甘肃、陕西和宁夏本地。小小的新和村,游客和临时居民俨然代表了全中国。

这是新和村各族人民的自豪,也是隆德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

据隆德县文广局副局长方强介绍,近年来,该县按照“以文促旅、以旅促融”思路,依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载体,推动搭建“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发展新名片,以“六盘山下石榴红”为统一大品牌,打造出15个特色小品牌,以打造一个、示范一批、带动一片,形成一乡镇一品牌、一行业一特色总体格局。做活绿水青山大文章,成为当地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共识。

新和村就是受益者。新和村房车营地与同在陈靳乡辖区内的清凉村房车营地和高阳花谷房车营地组成了六盘山房车(自驾游)避暑营地,成为隆德县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

据新和村支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社火”传承人赵小龙介绍,仅新和村房车营地就有9处。其中,高端VIP房车营地8处,房车窑洞8孔,配备了60个水电桩,公共Wi-Fi、公共淋浴间、公共卫生间、车友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可容纳300余辆房车和自驾游车同时入驻。短短几年,吸引全国各地1000余车次前来避暑游玩,平均停留时间2个月,实现年接待游客4,7万多人次,创收135万元。

对于常住105户374人的小村庄来说,这样的收益相当可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隆德县各族群众生活中得到印证。

“下一步,隆德县将继续贯彻‘融’的重要路径,使乡村旅游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深化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为目标,打造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旅融合产品,凝心聚力打造旅游融合新业态、新格局,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篇章。”隆德县文广局副局长方强说。

当记者离开新和村时,赵小龙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一批新的游客抵达,有的人想要体验“马社火”项目,扮上关公骑大马;有的人想要寻找野外露营地,享受六盘山的清凉。当“马社火”的队伍巡游而来,成排的马背上,多了来自武汉、成都等地而来的“关公”“穆桂英”等;队伍前方,村民扮演的仪程官,呐喊声更加高亢诙谐、“鹰翅扇”扇动得更加“有范儿”。

接纳天南海北人,共创民族团结村。在隆德县的这个乡村,记者看到传统古村传承保护和现代房车产业相结合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看到六盘山区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让家乡栖居了诗意、留下了远方。

2024-08-14 本报记者 李寅峰 奚冬琪 袁世鼎 满达呼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176.html 1 一个村庄里的诗与远方 66,17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