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协商议政

全国政协委员徐玖平:

提高极端灾害下城市电力系统韧性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15日   第 03 版)

案由:

我国“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提高电力安全保障能力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极端灾害多发频发,城市电力系统屡受冲击。2022年7-8月,四川遭遇极端高温,造成全省15个市州严重受灾,企业停产让电于民。长时间大面积停电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影响,亟须提高城市电力系统韧性。

目前,城市电力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一、应对极端灾害冲击的防备不够。电力供应本身具有脆弱性,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不同极端灾害的偶然性、异质性和空间差异性,使得电力系统应对灾害冲击的工作难度大、防备还不够。

二、极端灾害的监测预警有待提高。对极端灾害的监控监测不够精准、缺少部门间协同,尚未将预警服务信息精细到城市治理网格,使得电力系统对极端灾害的感知能力弱,难以及时有效应对。

三、电源多能互补性不强。“双碳”目标下,电力系统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但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极端天气灾害下通常难以维续。

四、电网系统建设尚不成熟。一是电网一体化布局的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互济机制还不成熟;二是新能源的并网消纳、远距离输送和安全运行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极端灾害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甚至阻断了电力运输通道,使得某地一旦遭遇极端灾害,电力供应中断,其余地区难以迅速支援。

建议:

一、高度重视极端灾害下电力韧性供应工作。有序推进重要城市和灾害多发地区关键电力基础设施防灾建设,根据各地区恶劣气象条件类型差异化提高设备设防标准。做好电力系统应对极端灾害的应急处置预案,降低可能发生的极端灾害事件对系统运行的威胁。提升极端状态下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要用户的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二、加强灾害精准预报、完善预警互通机制。推进地空天立体协同监测体系建设,加密重点区域站点,优化天气雷达网,提升对高低温、冻雨、寒潮等极端天气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机制,完善气象预警互通机制,提高跨地区、跨部门协同应急能力。

三、合理规划电源结构、保障发电容量充裕。充分考虑极端灾害下可再生能源出力的不稳定性,加强考虑极端灾害影响的电源规划,科学规划电源配比,加快灵活调节资源布局,配足托底能源;构建完善的煤炭天然气产运储销体系,加强燃气燃煤储备及管道安全管理,提高适应各种极端情况的一次能源供应保障;力争做到任一极端场景或单一品类能源短缺不会对电力系统造成灾难性影响。

四、加强区域电网互联、确保紧急情况互济。发挥我国“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势,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电网的“互济互保、互联互通、互供互备”;充分利用不同省区用电负荷、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错峰特性,挖掘跨省区调节潜力;建立区域电网调节资源和备用共享机制,增强送受地区盈缺互济能力。

2024-08-15 全国政协委员徐玖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240.html 1 提高极端灾害下城市电力系统韧性 66,24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