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统战新闻

党外人士建言加快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之“安徽篇”

扬皖所长 探路新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王慧文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16日   第 08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安徽考察,从“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为安徽改革开放擘画蓝图、指明方向。

襟江带淮、承东启西的安徽省,素有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宝贵基因,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科创能力,正不断厚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擦亮高科技产业地标,在参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合作中,不仅极大地释放沪苏浙的发展势能,更实现了自身的加速发展。

从“插班生”到“上进生”

早在2005年,安徽就提出“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谋求参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合作。2014年,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一员。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全省域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地区。

“时至今日,安徽已成为我国发展强劲的活跃增长极和中东部地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会主委马传喜介绍,安徽作为连接我国东西部的大通道,区位交通优越便捷。过去十年间,安徽经济总量从1.9万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连跨了三个万亿级台阶,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上,实现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也是传统的农业大省。近年,安徽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将制造业作为立省之本、强省之基。2021年以来,安徽积极推动“双招双引”,组建了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贯通的顶格协调推进机制,扎实推进人才兴皖工程,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创新作为,推动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不断汇聚。

得益于“双招双引”,安徽省近3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连创历史新高,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呈跳跃式增长,带动汽车、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加速聚集——奇瑞汽车、江淮汽车、阳光电源、合肥晶合和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扎根合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快速发展。其中,芜湖则凭借长信科技等企业,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蚌埠加快打造“中国硅谷·无塑蚌埠”;安庆深耕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作为传统钢铁工业基地的马鞍山,近年来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也有所突破……

在安徽,随着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最薄触控玻璃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相继涌现,高科技产业已然成为安徽省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科技创新的活力源自何处?马传喜说,安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首个国家实验室,作为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发力,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在全国前列。

“从曾经的‘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如今的‘正式生’,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5年多来,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成效斐然。”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艳表示,“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整体跃升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以合肥为全省龙头,以国家创新型试验省建设为契机,安徽主动对接沪苏浙,制定并实施了‘跟跑、并跑、领跑’的战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

回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致公党党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孔令刚形象比喻道,“上海是长三角的‘模范生’,浙江是‘优等生’,江苏是‘尖子生’,安徽虽是新加入的,但是要争取做‘上进生’。”

借上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安徽人切身体会到一体化带来的红利,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让更大范围的“一小时通勤圈”“一日生活圈”加速走进现实,无论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提升民众生活便捷性的互联互通,还是推动产业与科技发展的跨区域协作,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展现出区域间合作的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

抓住机遇,扬皖所长

宿州市作为安徽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北桥头堡”,近年来,一直注重发挥自身区位、资源优势,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机遇。

7月8日,上海市长宁区与安徽省宿州市签署友好合作战略框架协议。两地同处长三角,在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上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发展既有梯度、也有衔接,差异性与互补性并存。这次签约,既是服务和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地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各展所长、加强协同的生动实践。

从宿州放眼安徽,“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已成为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鲜明态度。

胡艳介绍,聚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制定实施了《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安徽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行动方案》,扬安徽“创新活跃强劲”之长,与沪苏浙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实现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突破,联动南京都市圈,加快合肥都市圈和省域副中心建设,以点带面推进城乡融合,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安徽充分利用长三角创新资源,与沪苏浙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建创新平台、共享科技资源,携手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持续释放创新活力——

安徽合肥、上海张江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两心同创”;

推动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与沪苏浙协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实施国家级和省级攻关项目;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前沿科技“沿途下蛋”机制;

三省一市联合部署建设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要素密集、科创活跃的先行先试走廊……

“安徽正从要素驱动跨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沪苏浙在皖投资项目大幅增加,为安徽的一产、二产、三产提供了巨大市场,与安徽经济实现了‘珠联璧合’。”马传喜说,受益于长三角各地快速制订了系列共享、互认、共保等制度和共同许可机制,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让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得以优化。“目前,全球10%的显示面板,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在安徽生产,这样的成绩背后,是长三角一体化为安徽发展带来的最大红利和最强动能。”

在“十四五”规划中,安徽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一是担当科技创新的先锋,二是参与构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三是推动更高水平的协同开放,四是巩固长三角的绿色发展基础。

对此,孔令刚说,“安徽锚定‘三地一区’发展目标,必须以主体心态、主角身份,找准优势,主动作为,才能实现安徽在一体化合作中精准发力。”

“目前,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长三角产业链联盟四大重点领域,安徽均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在孔令刚看来,安徽除了要紧随上海的引领,与苏浙紧密合作,还应着力发挥在人力资源丰富、土地资源充沛、创新活跃、粮食安全“压舱石”功能以及长三角能源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优势,为长三角双循环战略支点的构建提供重要支持。

在双向奔赴中探路新发展格局

安徽,作为连接长三角与内陆地区的重要桥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在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何进一步发挥广袤的市场与腹地优势,协同沪苏浙共同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安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创新是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发展基因。谁牵住了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胡艳提出,要找准科技创新一体化的抓手,一是积极推进上海张江与合肥两大国家科学中心协同联动,打造长三角“双中心”创新增长极;二是打造G60科创走廊为核心的创新示范区。

“还要看到,加快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一体化是动力和引擎,制度创新一体化是保障和激励。”长三角在区域合作的制度层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圈的形成,仍需更进一步的制度创新作为支撑,胡艳建议,应制定一体化的法规,保障三省一市的竞合发展;建立跨省市的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及一体化创新要素市场;重视创新软环境的建设,强化其对人才的“虹吸效应”。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政府、市场“两只手”协同发力。在产业政策协同上,马传喜强调,应围绕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和协同创新,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打通政务服务的“地区壁垒”。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在于打造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劲引擎和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节点,稳步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马传喜说,“这要求我们将长三角一体化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市场融合与扩大开放的互动和联动,从制度创新到法治保障,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速构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并强调要“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孔令刚表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核心在于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国内统一市场,促进商品和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长三角三省一市在推进区域性统一大市场上持续探索,为国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探路,为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作出示范。”

“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合理划分地方政府事权责任至关重要,这既关系到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效性,也直接影响到市场机制的顺畅运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建设、市场设施、资源配置、市场监管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以提升市场开放度和竞争力。”孔令刚说。

2024-08-16 本报记者 王慧文 党外人士建言加快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之“安徽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322.html 1 扬皖所长 探路新发展格局 66,32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