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权益

安全“童”行 护航成长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16日   第 10 版)

暑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近日,儿童溺水、烧烫伤等意外伤害事件频发,牵动着很多网友的心。让孩子们平安成长,既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也是很多全国政协委员共同关心的热点。如何充分保障青少年生命安全权?记者采访了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救援志愿者等,希望能共同为孩子们织牢织密“安全防护网”。

青少年安全保障需多方合力

初秋的福建漳州市角美镇,空气中弥漫着闷热的气息,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对于家住于此的朱江涛一家而言,这样的天气让他们的心情更加压抑,无处释放。

“活蹦乱跳的孩子,说没就没了。”即使已经过去大半个月时间,朱江涛依然觉得5岁儿子的离去像是一场噩梦。

“我们7月29日接到漳州警方求助,一孩童在玩耍时不慎落水,经过28小时的搜救,终于找到了,但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回忆起当天的救援场景,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仍心有余悸,“8月刚过半,我们已经遇到2起青少年溺亡事件。”

16年的救援经历中,王刚发现,每年寒暑假,都是涉及儿童险情求助的高发期。“包括溺水、高处跌落、触电、交通事故等等。”王刚介绍说,“相比较而言,农村偏远地区会更多一些,因为孩子监护人多是老人,监护能力有限。”

“每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都会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太可惜了。”王刚说,“假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但安全一定不能‘放假’。”

王刚的实践经验,和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会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郭蓉的调研结论不谋而合。作为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这些年来,郭蓉一直在参与儿童安全相关的公益事业。

调研中,郭蓉接触过很多留守儿童家庭。“他们大多父母不在身边,老人作为主要监护人,缺乏安全引导和知识,有些孩子就容易出现各种安全事故。”郭蓉说。

“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应当承担起监护和提醒的责任,但不少监护人缺乏安全意识,关心孩子却不知应重点注意哪些问题。”郭蓉认为,家长要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及应急技能,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孩子假期安全的关系,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好假期生活,确保孩子的安全。

“对于双职工家庭,暑假看护一直是难题。”郭蓉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些年来,不少地方相继开办了公益暑期托管班,“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少家长的照管压力,也能保障孩子的安全。”

“但目前一些托管班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资源有限、场地空间小等问题。”郭蓉表示,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公益托管班的供需都远没有达到平衡,“很多地方‘一位难求’。而且一些托管班为了避免安全隐患,不允许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假期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培训班。”

“青少年安全保障需多方合力。”郭蓉建议,要充分利用社区、公益组织等力量,探索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多方参与、志愿服务”的暑期公益托管服务模式。“同时,可以号召更多家长加入志愿者队伍,协助做好托管期间餐食分配、秩序引导、开展活动等,真正做到大家一起办。”

意外伤害 重在预防

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江苏常熟市政协委员、应急救援队队长徐静霞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除了外出救援和组织队员训练,她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应急救援徐静霞委员工作室内,为孩子普及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常识。

这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内,溺水、车祸、火灾等各种紧急场景的模拟装置一应俱全,不少孩子通过实景式的沉浸体验,学会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居家安全等知识点。

“除了实践,我们会给孩子们讲述救援现场的经历,那种真实的所见所闻会让他们更加入脑入心。”徐静霞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式讲解,“重要的是要把安全防范意识的‘种子’真正种到他们心里去。”

徐静霞高兴地告诉记者,科普已初见成效。“最近这些年,常熟市青少年溺水等意外伤害求助数量明显减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社会公益组织都在暑假期间走进孩子们中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的触角也在向更多偏远地区延伸。

“很多意外伤害,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这是徐静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提出,通过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儿童伤害,每天就可以挽救1000名以上儿童的生命。

何为有效的干预措施?如何不让悲剧重演,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孝轩在大量走访调研后有着自己的思考。

“青少年安全教育应该是一门必修课,不仅要学习安全常识,还需要有演练科目和专业老师,积极拓展校园安全教育平台,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李孝轩说。

“安全教育绝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李孝轩建议,要支持学校与消防、公安、公益组织等共建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加快推进学校安全教育与校外安全监管有效融通。

此外,他建议适当加大安全教育课时比例,加强中小学校生命安全教材建设。同时要加快推进安全教育智能化,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和拓展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载体,提高安全教育质量。

除了增强未成年人安全意识,监护人的安全教育同样不能懈怠。“当意外伤害发生后,有的家长缺乏相关急救技能,束手无策或采取不适当的方法,不仅没有给予有效帮助,有时甚至对孩子造成了二次伤害。”李孝轩认为,安全教育也要提升家长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熟知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急救知识等,可以为专业救援赢得更多时间。”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这个暑期,山东滨州市阳信县玉友学校内欢声笑语。在防溺水安全教育基地,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在泳池中尽情享受着夏日的清凉时刻。看到这一幕,校长郝玉友不由得会心一笑。

玉友学校位于阳信县温店镇,周边村庄有不少“野塘子”。以往一到暑期,郝玉友就会焦虑起来。如何杜绝野泳和溺水事故,成了他心里绕不过去的难题。为此,他做过很多尝试:比如举办防溺水讲座,要求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要求教师“包片负责”等。

郝玉友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光靠这些手段解决不了问题。“况且我们村里80%都是留守儿童,夏天那么热,孩子娱乐活动又少,离这最近的游泳馆开车过去都要40分钟,家长们都要做农活,总过去玩也不现实。”

“既然管不住,那就让他们在眼皮子底下玩。”5年前,郝玉友自费在学校旁边建了一个防溺水安全教育基地,基地由村里废弃的泥塘改造而成,效果甚好。“里面的游泳池分为浅水区、中水区和深水区。水面上有木板栈桥,游泳池旁配有皮艇、游泳圈、救援绳索等辅助设备设施。”郝玉友说,“暑假期间,周边村的孩子可以免费过来玩。”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在应急科普领域做了多年的“孩子王”,徐静霞对此深有感触,“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只会生硬地告诉孩子不能碰水火电等,一类孩子听不进去,还有一类孩子,这样说了之后反而会激发起更大的好奇心,起到反向作用。”

“只有让他们摸到、看到、体验到,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徐静霞告诉记者,虽然不少地方都在建设安全教育基地,但以游泳馆为例,安全、普惠且符合标准的游泳场所仍然较为紧缺。“尤其一些偏远地区,这就导致很多孩子瞄准了野池塘等危险场所。”

郝玉友的做法固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周边孩子的安全问题,但因为经费、人员等问题,这样的做法很难复制。

如何“以疏代堵”,守护孩子们的安全成长?“要支持更多公共文化场所、体育场地面向青少年免费开放,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假期。”李孝轩表示,呵护青少年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鼓励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夏令营,面向留守儿童等开展不同类别的实践和研学活动,助力青少年平安成长。

李孝轩在调研中还发现,许多水库、河流、湖泊边缺乏安全警示牌和救生圈等救护器材。“此外,一些地方公共场所硬件设施存在安全隐患。”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设施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此外,要加快构建多方联动的安全保障体系。可以按照分区包片原则,学校、社区、公安、应急等各有关责任主体协同,对区域内安全隐患点、风险点实行网格化监管。”李孝轩说 。

“孩子平安成长是惠及后代的千秋大计。”郭蓉认为,守护青少年安全,除了需要家校社会共同努力外,还应从法律层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青少年生命安全权,加强社会与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公共政策有效性,将儿童保护落到实处。郭蓉表示,“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才能安全‘童’行,共同护航孩子们的平安成长。”

2024-08-16 本报记者 郭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332.html 1 安全“童”行 护航成长 66,33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