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美术

吴行的坚守

王澄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16日   第 12 版)

书 法 全国政协委员 吴 行 作

书 法 全国政协委员 吴 行 作

书 法 全国政协委员 吴 行 作

书 法 全国政协委员 吴 行 作

我与书法界隔离的时间长了,顾虑行文不着边际,便让吴行就书法的思考、追求以及对当今书坛的看法随便写几句,以作参考。看后很有感触,便成了下笔端绪。

吴行(别署复生)说:“书房画案一侧悬挂着《圣教序》的整纸旧拓,每日里读书临池,常会不自觉地看上一会儿。气息亲近,字里行间如同老友故交,如影随形。”

时间记不清了,应该是吴行获“中国书法兰亭奖”之前,我曾对他说:“书法界多急于求成,结果‘时尚’让他们撞在了一块儿。若反行其道,逆向传统,尚其古意,探其远深,当可自标孤迥。”吴行还真能沉浸其中,聚焦《圣教序》,数载不易,坚守当下书坛,不为时风所动。此正是吴行的聪悟之处。

“二王”遗墨乃经典,自不待言,《圣教序》乃经典之经典,亦无可非议。然不可唯“二王”是宗,传统书法经典之众难以数计,皆可为师,这要依各人气质、学养及喜好而定。吴行的选择是自然的,合乎自我的。聚焦《圣教序》之前,“二王”一路已有相当规模,弃之可惜乃原因之一。而其气质确有魏晋风流在,和他常在一起的人对此会有感觉,这应该是更主要的原因,不知他过去是否有过“东床坦腹”,却常可见到“扪虱而谈”。这好像是错位的时空碰撞,又好像是交叉的基因作用,因此,面对旧拓《圣教序》,自然如老友故交,气息亲近。不过,最要紧处是真正深入其中,方能有此真切感受。否则,一千多年前东晋的人们都要成为王羲之了。

坚守十几年后,吴行尝到了甜头。当大批的追风族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时,他已赫然立于书坛,面目独立。他觉悟道:“书法创新本来就是自然之变,天之道也……”

当然,坚守的过程有时是枯燥的,吴行有时也会有犹豫,只是犹豫,不是反复。他说:“每每也有腻的时候,不是发现了它的不好,而是发现自己为什么老写,总不能跟人家再近一点儿,再近一点儿……”显然,他的要求太高了,太理想化了。不要说时空错着位,即便王献之,与其父的差异也是显见的。我想,吴行说的是精神和境界上的靠近,而非形貌,如此,他的感受是真切的。因而,他也写点东坡书体或者其他书体,并非要弃王为苏,也非要更换主打书体,而是添加些佐料,解决腻的问题。加点佐料变变味很自然,无须大变,便可出些新意,还宜于自家面目的渐趋鲜明。若改临的虽是行书,而风格迥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如同本是豫菜,加的辣椒多了会变成川菜。

吴行的其他书体,如楷、篆、隶,无须一一赘评。各类艺术相通,何况书法自身诸种书体,大凡一种书体,尤其行楷,到一定高度时,其他书体不写则已,写了就不会差,功力使然,识见使然。

聪悟多半是基因作用,而成就大小、高低与后天的努力程度更为紧密。吴行曾说:“那会儿家里人说我四条腿走路,二楼有写字的书房,我得从一楼爬着上去,扶着到桌子跟前,写完字,自己再倒着爬下来,从来没有气馁过……”这是说他那场大病初愈时的状态,令人感动,当今有此毅力者委实不多。

吴行常要出门在外参加各类活动,但只要在家,他就会坚持每天数小时练字。古时,张芝有“池水尽墨”的传说,智永有“退笔成冢”的佳话。写字人都知道纸墨不“糟蹋”够,是写不出好字来的,吴行的付出,使他这几年的字显见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升华,这是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也是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的结果。

2024-08-16 王澄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341.html 1 吴行的坚守 66,34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