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地方政协

让科技“繁花”结出产业“硕果”

——江苏镇江市政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解志勇 尹文争 厉成辉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19日   第 07 版)

核心阅读

坚持“外联”和“内聚”双向发力,是镇江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要节点城市的“关键一招”。“外联”,就是要对外主动吸纳创新资源,积极推动“龙头在外、配套在内,研发在外、制造在内,孵化在外、转化在内”的协同创新。“内聚”,就是要对内统筹协调创新要素,共建共享数据资源,确保科技产业创新要素资源畅通无阻。

“走深走实产教融合之路,全力推动校企‘双向赋能’、校地‘双向奔赴’。”“科学合理布局低空经济、细胞与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努力抢抓先机、赢得主动。”江苏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在市委全会上的讲话余音刚落,兴冲冲走出会场的市政协经科委主任周德荣告诉同事,半个月前市政协报送的建议已被市委八届七次全会工作报告充分采纳。

今年初,镇江市政协党组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多次组织开展专题学习,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并经市委研究同意,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市政协常委会会议重点协商议题。

市政协主席郭建领衔,带领调研组成员下基层、进园区,走企业、访院所,还聘请科技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有关专家担任课题顾问,赴河北雄安、安徽合肥学习考察发展经验。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的命题,也是改革的命题。调研组提出,全市上下务必坚持改革破题、创新引路,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痛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产业创新。

市政协委员、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首席专家姚震球认为,建立“双向奔赴”校地合作新模式非常必要。要支持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驻镇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动挖掘机制,推动各板块、园区、企业及时介入对接转化,提高驻镇高校创新成果本地转化率,让“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在当前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的形势下,推进校企‘双向赋能’尤为重要。”省政协委员、句容宁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应珏报出一组数据:本次调研走访的3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其研发投入强度大多在4%—6%,明显高于全市平均1.3%—3.3%,他们均与国内外各类高校院所拥抱合作,而这些高校院所也在项目合作中尝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甜头。建议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作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本地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服务镇江“四群八链”做大做优做强。

“镇江作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交汇叠加的重要节点城市,理应更高站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服务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展现镇江作为。”省政协委员、民建镇江市委主委会夏军的一番话引起广泛共鸣。

委员们建言,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坚持“外联”和“内聚”双向发力,在优势互补中拓宽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是镇江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要节点城市的“关键一招”。“外联”,就是要对外主动吸纳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南京、镇江、扬州“小三角”,全面对接长三角“大三角”,深度参与G312产业创新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南京都市圈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推动“龙头在外、配套在内,研发在外、制造在内,孵化在外、转化在内”的协同创新。“内聚”,就是要对内统筹协调创新要素,推动各板块之间、部门之间、园区之间以及企业上下游之间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数据资源,减少“内耗”“内卷”,确保科技产业创新要素资源畅通无阻。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郭建表示。

(解志勇 尹文争 厉成辉)

2024-08-19 解志勇 尹文争 厉成辉 ——江苏镇江市政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458.html 1 让科技“繁花”结出产业“硕果” 66,45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