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显良: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广东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扎根基层三十余载,在田间地头了解农业实情、积极履职服务为民、融入乡村与农民兄弟打交道……这些沾染着泥土芬芳的日常,已经成为黄显良日复一日的时间印记。
“前段时间正值夏收,有些小忙。”谈到近来在忙些什么,黄显良言语里流露出农忙的喜悦。
夏收夏种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关键期,影响着粮食生产的全年任务是否能顺利完成。为了这一“任务”能圆满完成,每年夏收时节,黄显良都格外忙碌。
“我和我的团队要把早造水稻区试及稻瘟病抗性鉴定的基础数据采集下来进行整理分析,同时还要谋划开展晚造水稻区试、试验田块规划等工作,以及指导示范点夏种、推广良种良法等等。”黄显良谈起这份忙碌,觉得责任重大又使命光荣。
“夏收的整体成果还算满意吧。”黄显良感慨地说道,取得这个还算满意的成果也并不容易。上半年天气高温高湿多雨,再加上水稻“两迁”害虫的迁入危害,农作物大田管理难度大大增加。“不过还好,我们的技术团队都把这些困难给克服了,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力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这是黄显良刻在骨子里的“为农、助农、爱农”的朴实本色。
从“门外汉”到行业专家
黄显良大学所学专业是畜牧兽医师范,毕业后分配到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农作物科研与推广工作。“专业不对口,刚开始不太适应,我只能让自己从工作中培养兴趣,踏实安心从头学起。”黄显良一边调整心态,一边坚持用实干让自己从“专业不对口”变成“对口”。“我几乎每天都跟着老前辈们下田搞科研,一边探索,一边积累沉淀,很快就掌握了水稻育种及病害鉴定等技术工作。”
这种不畏难、肯实干的品质,让黄显良在农业科研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稳。
2003年黄显良担任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一职,他将农作物育种和稻瘟病抗性研究作为研究所的重点工作,让阳江水稻病害研究在国际上享有名气。“国内外的一些水稻育种和病害专家都会过来交流,袁隆平院士也曾在2011年亲临我们基地考察,对我们的试验成效表示肯定。”“在我们选育出来的一些水稻新品种中,万金优278在2017年通过了省级审定,这是阳江建市以来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的杂交稻新品种,这个品种抗倒伏抗病性比较好,也比较适合我们当地种植。”谈起这一路的发展,黄显良如数家珍,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他都记得十分清楚。
一路走来,黄显良也收获了自己特殊的“宝贝”——“阳香丝苗”。
黄显良之所以把“阳香丝苗”称作“宝贝”,是因为从最初的品种选育,到田间试验,再到大面积推广,“阳香丝苗”每一步都凝聚了黄显良和其团队的汗水与心血。“它是我们科研团队花费5年多时间选育出来的水稻新品种。我们进行了无数次的筛选、试验和示范,每一环节都有数据支撑,力求精准,不容有失。”“它不仅拥有广东丝苗米的细长、优质、口感香滑等特点,而且在抗病性、适应性等方面表现很出色,这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谈起阳香丝苗,黄显良的言语里难掩兴奋与激动。
“阳香丝苗”的选育成功,是黄显良和其团队不懈努力和开拓创新的生动案例。“我们坚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创新,能够培育出更多像‘阳香丝苗’这样的优质品种,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粮食产品的同时,也有助于农民增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黄显良充满信心地说。
初心如炬 坚守三十余载
仓廪实,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黄显良一坚守就是三十余年。
“是什么支撑着您坚守这么多年?”
“我是大地的儿子。”短短的几个字,黄显良道出了与大地之间的深厚交集。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村人,我们这代人在童年经历了物资极度匮乏的时期。小时候,常常在山上钻、地里跑,摘野果、挖树根、抓小鱼,土地陪伴了我的成长。”黄显良边回忆小时候自己在田间地头里的嬉戏玩闹,边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大地成就了现在的我——求学十余载,命运使然,我又跟土地打上了交道,为了选育出好的品种,我经常在田头地里做试验、收集数据,我所取得的发展与成就,是从土地里诞生而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劳动模范……这些荣誉是对黄显良深耕农业科研工作的肯定与褒奖,他把这些荣誉称作“是从大地里结出来的果实”。
“我很喜欢和农民兄弟打交道。”一直以来,和农民之间的这种“心心相系”也是黄显良坚守基层,服务“三农”的前行动力。
“每当我们到田头地里做技术指导,远远就能看见农民朋友向我们挥手打招呼,就像是欢迎远方的朋友或亲人。一到田间地头,他们就拉着我们倾诉技术疑问,或分享我们前一次指导的成果。看见农民朋友的开心笑容,我就感到很满足。”能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农村朋友提供切实帮助,让黄显良感到无比欣慰,这种“满足”与“成就”让他初心如炬,坚守了一年又一年。
与农民朋友的这种深入沟通交流,也让黄显良的履职更“接地气”。“把田地当作‘办公室’,把农民当作‘同事’,在耕作中找课题,把履职扎根在泥土里。”黄显良称自己为“接地气”的政协委员。
赤诚之心 担责履职
“想民所想、急民所急、解民所需。”这是黄显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一直保持的履职初心。为了提出有针对性、高质量的提案,黄显良经常带领着“农技专家服务队”“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下乡调研。有时一件提案的形成,黄显良需要扎实调研20余次。“只有充分调研,才能全面地发现问题,从而更精准地提出有效对策建议。”黄显良坚定地说道。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黄显良心潮澎湃地带着两件提案进京履职。这两件提案凝结着黄显良一直以来对于“培育现代农民”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注与思考。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员,一直都在和基层返乡农民打交道,深切了解农民群体需要什么样的帮扶。”黄显良在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中,目睹了传统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感受到村民们对于改变现状、提升生活质量的渴望,所以他十分关注现代农民的培育。“即使面临着技能不匹配、资源匮乏等问题,返乡农民依旧想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回馈家乡,这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精神与责任深深触动着我。”黄显良直言,为这些返乡农民发声,自己责无旁贷。
2023年,黄显良就提出了《关于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条件的提案》,并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详细答复。
“返乡农民作为连接城乡的桥梁,他们的回归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黄显良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现代农民培训的力度,特别是针对返乡农民的专项培训,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农民队伍,促进农村农民就业创业。
除了关注现代农民的培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是黄显良的履职重心。
粮食要高产,良田是保障。近年来,全国大力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田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下乡调研过程,我发现高标准良田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黄显良发现,有些高标准农田建设往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多偏重农田水利工程等有形实体工程建设,而对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方面提升措施重视不够;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存在有效耕作层厚度不足、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酸化或盐渍化等问题,达不到高标准农田的标准,影响作物的种植和单产产量。为此,黄显良建议:通过细化耕地质量考核验收指标、强化科技支撑、提升高标准农田生态可持续性等措施,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如何让履职有重点、有质量、有成效,黄显良进一步分享了自己的履职计划。“深入调研,掌握实情,直面农民所需所盼,掌握翔实一手资料。基于调研成果,积极撰写并提交高质量的提案,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推动科技下乡,加快农技成果转化,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大力推广良技良种良法,确保新技术、新品种能够迅速惠及广大农民。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关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农民对政策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黄显良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履职,他不忘初心,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