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健康

王俊委员“院士工作站”落户革命老区

本报记者 陈晶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8月21日   第 10 版)

8月16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回到河南信阳老家,为新成立的院士工作站揭牌,这是信阳市卫生行业引进的首个院士工作站,也是我国胸外科领域唯一的工作站。新成立的王俊院士工作站设在信阳市中心医院,该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样有着百年历史,现有东、西两个院区,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500张,是覆盖皖西、鄂北、豫南等周边地区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工作站揭牌仪式上,河南省信阳市委书记蔡松涛表示,院士工作站的正式揭牌,标志着信阳市在引进顶尖医疗资源、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加速人才培养等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市委、市政府将大力支持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保障,助力各位专家在医学科研和实践中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共同将院士工作站建设成为医疗技术创新的引擎、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科研成果转化的标杆,为老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胸外科领域存在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患者‘开膛剖胸’的痛苦。”王俊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胸外科大夫,他在工作中逐渐发现,过去,由于国内技术条件限制,胸部手术只能通过开胸完成,切口一般会在20~30厘米左右,甚至更大,并且需要去掉一根肋骨,再用千斤顶一样的开胸器将胸壁撑开,创伤巨大,并发症高。

1990年和1991年,法国和美国的医生分别实施了电视胸腔镜手术,该手术不需要开胸,能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彼时的王俊敏锐地捕捉到了国际外科医学发展的趋势,次年,他成为了我国实施胸腔镜手术的第一人。此后,王俊对医疗耗材不断进行革新,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他从零开始,在临床中推动胸腔镜微创手术普及,使更多患者免于开胸痛苦。得益于对胸腔镜手术的特殊贡献,1997年,年仅34岁的王俊获得美国胸心外科学会最高青年奖。该奖项全球每年仅授予1人,王俊是胸外科领域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2006年,王俊首次在全国胸外科年会上报告了“完全胸腔镜下的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同年,胸腔镜手术写入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的肺癌诊疗指南,成为早期肺癌治疗“标准的手术方式之一”,手术安全性甚至高于美国的胸腔镜技术。由他开创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独特技术,还被英国医生命名为“王氏技术”,写入了美国经典胸外科专著当中。

“考虑到手术给患者带来的临床获益,我希望教会中国年轻医生中的10%做胸腔镜手术。”在王俊看来,如果不掌握微创技术,就不是一个完整、合格的21世纪胸外科医生。如今,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大多都开展了胸腔镜手术,中大型医院胸腔镜手术占比达到80%以上,涵盖了几乎所有胸外科手术,胸腔镜也取代开胸,成为了胸外科的主流手术。

“医改每前进一步,就能多惠及一批患者,挽救一些生命。用真情、真帮扶、练真本领,让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就会落到实处。”王俊表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怀着“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大医院就要有大担当,要将“输血”与“造血”融合,形成系统性的帮扶体系,让技术传递与文化交融并重。未来,“院士工作站”将以信阳市中心医院为依托,借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以胸外科等重点学科为引领,以胸部微创手术和肺癌治疗为主要攻坚方向,打造一个集临床、科研、教学、培训、转化为一体的高水平院士工作站,为信阳市乃至河南省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贡献绵薄之力,也为信阳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2024-08-21 本报记者 陈晶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6582.html 1 王俊委员“院士工作站”落户革命老区 66,58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