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与学龄人口不断增长,教育供需矛盾凸显,资源总量供给偏紧且分布不均。以浙江为例,作为人口流入大省,学龄人口入学及专任教师数量需求一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同时,浙江派出大量援派期在一年以上的在编教师,支援对口帮扶地区。由于历史欠账,各地应建的学校于近几年才建成,教师编制核定数量一直没有发生变化,且学校不能长期聘用临时代课教师,导致各地普遍存在教师缺编的情况。
建议:一、教师配置“换标尺”,破解编制标准问题。建议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程度、学生规模变化、教学需求等实际,重新修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各省可根据实际省情和教育改革状况,在国家标准额定范围内制定符合本省教育发展需求的编制细则。同时,建议教师编制与其他公共事业编制分开单列,明确教科研机构、中职学校、幼儿园等核编标准。
二、编制核定“揭盖子”,破解编制总量问题。各地要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动态调整”原则建立教师编制管理体制,完善教师编制年度动态调整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统筹教师编制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缓解人口快速流入地的编制压力,同时继续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竞争力。对于人口净流入省市,在内部挖潜仍无法解决教师编制总量的,允许突破总量限制。具体可由省市报中央编办批准后增加,也可在国家层面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建立跨省域编制动态补偿机制。对于生源净流出的省市,冻结相应数量编制,进入国家“周转池”,调配给生源净流入省市使用。国家“周转池”总量不足时,刚性增加周转编制数量。对于承担国家对口选派教师任务的省份,由国家“周转池”给予相应的周转编制。
三、创新机制“破藩篱”,破解编外教师问题。因编制总量不足使用非编教师的,建立健全培训教研、考核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机制,打通编外教师事业成长通道,同时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提高编外教师待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利用高校、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充中小学社会实践等课程和教学辅助力量。深化后勤服务改革,逐步压缩使用编制的非教学人员比例。规范中小学教育服务提供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中小学教育提供方式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