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乡村振兴

2023年,浙江省仙居县杨梅种植面积14.5万亩,鲜果产值11.2亿元,带动梅农户均增收3.52万元,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亿元。

小小杨梅果,串起共富产业链

通讯员 张紫嫣 本报记者 鲍蔓华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10日   第 09 版)

杨梅红了,果农笑了。小小的杨梅果成为带动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金果果。张光剑 摄

“2024年杨梅季活动期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次为194.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67亿元。”近日,浙江省仙居县杨梅产业的一组统计数据新鲜出炉。杨梅为媒,拉动仙居住宿、餐饮等井喷式增长,引流效应较为显著。小小杨梅果,连着仙居梅农“共富经”,后岭村的梅农戴金女夫妇很是高兴:“杨梅采摘忙不到两个月,每年能多上三四万收入,尤其前年开始种上了白杨梅,收入更高了。”

而这项富民惠民产业的深化升级,离不开仙居县政协多年来的持续助力。在仙居,全民卖杨梅、全网说杨梅,浓厚的氛围中,“护梅”早已化为委员们的心理坐标和情感共识。2023年县政协专门成立了调研组,深入多地调研杨梅产业,先后7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形成的《关于做强杨梅产业助推山区共富的建议案》有效推动了县政府出台《仙居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十条》,为杨梅产业做强做大贡献了政协的智慧和力量。

■用好扶持政策,发力技术创新

仙居杨梅种植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前,但拥有知名度不过这三十年间。如今仙居杨梅叫好又叫座,口感是关键。酸中带甜,只吃一口炸开的果汁就盈满了整个口腔,让人很难不爱,这既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离不开品种的优化选择和种植技术的不断精进。为进一步筑牢口感优势,县政协建议建立杨梅博览园、杨梅产业发展研究院、杨梅种质资源圃,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

然而,能否吃上这一口最佳风味,还要“看天吃饭”。如果想与天气抗衡,凭的还是科技的力量。走进横溪镇上陈村种植户徐仁米的杨梅智能大棚,大棚智能管理系统显示屏上,温度、湿度等关键指标一应俱全,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远程控水、控温、控湿。智能大棚种植出来的杨梅上市早、品质优、效益好,能让杨梅产量增长约30%。乌岩山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铭程介绍,相比22克左右的东魁杨梅,“暖房”杨梅可达28克,甚至30克以上,“最关键能在杨梅成熟期避开梅雨季,品质绝对有保障。”

但县政协走访发现,仙居在2019年才开始试点杨梅智能大棚,发展规模和技术丧失领先优势,对杨梅智能大棚扶持力度相比其他杨梅主产区有一定差距。调研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协商会上,委员们建议加大杨梅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用好用活区域财政专项激励资金政策,开展栽培技术创新行动,补助支持应用杨梅大棚、物联网、人工补光等新技术,培育一批绿色化、智能化、园区化的杨梅产业发展示范园,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杨梅产业迈向更高端。

2023年,仙居出台智能大棚建设补助政策,落实6000万元财政资金进行杨梅智能大棚推广,每亩补助3万元。截至目前,全县杨梅智能大棚面积达到1500余亩,越来越多的梅农实现靠“数”生产。横溪镇坎头村的金建伟笑着说:“我看政府补贴力度那么大,所以今年才决定投入大棚种植。”

■保障杨梅品质,打响“仙梅”品牌

在步路乡西炉村举行的首届中国仙居杨梅全产业供应链展销会上,咨询、问价、演示、订货……农业无人机、气调保鲜包装封口机、空压机、山地轨道车等机器设备生产企业边上围满了梅农。这个由县政协委员、县红火火杨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均杰在今年开年首场“杨梅产业开门红”民生议事堂协商会上提出举办的展销会,吸引了超3000名梅农参加,现场成交额超千万元。

“现在种杨梅,离不开技术,更离不开智能化设备。”戴金女夫妇表示,一改过去挑担下山的方式,如今采摘下来的杨梅坐着贯穿梅林的山地轨道车,100多米高的崎岖山路,几分钟即可到达山脚,极大改善了山区农资进林难、果实运输下山难、运输人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大幅减少了运输成本。山下就是杨梅生产线,只需要人工把杨梅放在托盘上,传送带在前方拍照称重,一个小时可以分拣约800斤杨梅。而后杨梅被送往农业检测站进行农残快检,通过这场“下山必检”的考试后,早上采摘下来的杨梅当天便可经由冷链运输发往客户家中,甚至走出国门,出口至20多个国家。

在过去,市面上仙居杨梅品牌数量众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以次充好、外地杨梅贴牌冒充现象时有发生。赵均杰在一次协商会上说出了自己的隐忧,他表示市面上杨梅销售的乱象严重影响了仙居杨梅的品牌形象。

如何保障杨梅品质继续走在前列?委员们发现2002年制定的《仙居县农业标准规范》于2015年已经失效,有关部门在监督检测过程中缺乏有效依据。在反复走访县内相关职能部门、杨梅协会、深加工企业、合作社等单位后,县政协提出要编制发布新的生产技术章程和品质标准,构建全链标准体系。相关部门此后着手修编了《仙居杨梅生产技术规程》《仙居杨梅设施栽培生产技术规程》,填补了目前仙居杨梅系列县级地方技术规范的空白。在县政协的建议下,当地重建乡镇杨梅“巡逻队”“竹竿队”,加强属地管理责任,同时建立杨梅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在杨梅节前后三个月集中进行实体办公,统筹开展统防统治、技术会商和联合执法等,把牢杨梅品质安全关。随着建议被逐项采纳落实,村大队统防统治、绿色栽培写入村规民约、村杨梅“巡逻队”“竹竿队”等深入梅农们杨梅种植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巡逻,既让梅农享受了便利,又切实保障了杨梅的品质。

除了修炼品质“内功”,县政协提出也要修炼品牌“外功”,打造仙居杨梅“金品牌”。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仙居杨梅栽培系统、移栽酒泉火箭发射基地、获得神舟十六号“飞天船票”的“东魁杨梅”“仙居杨梅”种子……“仙居杨梅”已不仅仅是字面含义,而是有着24.98亿元的区域公共品牌,更是独属于仙居的大IP。

■着力补链强链,推进孵化增值

作为季节性水果,杨梅果期不长,鲜果最多只能卖2个月。怎么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孵化增值,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县政协经过调研后,建议一方面在提升深加工能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农旅融合上做文章。

在走访深加工企业时,调研组发现,杨梅深加工以杨梅酒、杨梅果汁为主,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通过消费市场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创新杨梅衍生产品,并全力扶持一批杨梅衍生品智慧化精深加工示范项目。”县政协委员、县政协农资环委副主任吴相伟说,培育“仙居杨梅”品牌可借力“神仙大农”品牌相互赋能,助推区域品牌为“致富果”提升附加值。目前,19家杨梅深加工企业以杨梅为原料,推出了杨梅棒冰、杨梅原汁、杨梅酥等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神仙大农”推出的“梅烦恼”紫苏杨梅汁在预上市阶段便创下了当月38000瓶的销量。

农旅融合市场火爆是当下大趋势,“即使受疫情影响的2022年,杨梅节期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次为83.44万人,旅游总收入7.68亿元。”仙居县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疫情后相关数据更是翻了一番。然而农旅融合只停留在团队采摘层面,很难做到观光、采摘、休闲“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推动杨梅元素更深、更自然融入二三产业,在政协委员建议下,当地开始了在高品质城市建设中谋划建设杨梅文化主题广场新地标,在打造国际康养胜地中开发仙居杨梅“八大碗”,在建设美丽乡村中打造杨梅精品村、杨梅主题民宿的研究与探索。杨梅季结束后,杨梅节的火热气息却久久不散,越来越多的旅游团队及学生前来仙居参观和研学杨梅博物馆和杨梅研究院,因杨梅与仙居结缘。

2023年,仙居县杨梅种植面积14.5万亩,鲜果产值11.2亿元,带动梅农户均增收3.52万元,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亿元。聚一县“生生之力”,在党委政府、全县农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万千仙居梅农的辛勤劳作下,在政协委员的共同呵护下,仙居杨梅产业标准化规模化明显提升,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纵深推进,一条小小杨梅果串起的共富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

2024-09-10 通讯员 张紫嫣 本报记者 鲍蔓华 2023年,浙江省仙居县杨梅种植面积14.5万亩,鲜果产值11.2亿元,带动梅农户均增收3.52万元,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亿元。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7526.html 1 小小杨梅果,串起共富产业链 67,52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