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乡村振兴

甘肃迭部:

汉藏农牧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全国政协委员 闵庆文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10日   第 09 版)

迭部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县,地处秦岭西延岷山、迭山山系之间的高山峡谷中,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甘川交界处。迭部古称迭州,藏语的意思是“大拇指”,被称为山神“摁”开的地方。迭部县域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2900米的相对高差,形成了不同的立体气候。当地人长期以来创造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融合发展的独特农业生产方式——农林牧复合系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林牧协同发展的典型范例。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于2013年被原农业部发布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早在3000多年前,白龙江流域已经出现了畜牧文明的萌芽。三国时期,迭部常为蜀魏争夺之地,蜀汉名将姜维在这里屯兵,种麦储粮,开启了迭部农耕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化,这里逐渐成为藏汉文化和农牧文化过渡带,形成了相对封闭、完整、紧密而又自给自足的独特农业生产方式。宏观上表现为垂直地带和水平空间上的农林牧复合形式,微观上表现为对土地、森林、草地和物种品种资源的循环与合理利用,以生产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所需。

被誉为“人间仙境”的扎尕那则是迭部农林牧复合系统的精华所在。高原河谷地带的两侧山岭,随着海拔高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与生物特征。在河流两岸滩地,平均海拔在500-2500米之间,阶地较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称之为川水地区,形成了耕地连片、阡陌交错的农业景观,种植着青稞、蚕豆、小麦以及马铃薯、小豆、油菜等农作物。河谷两岸的低位山地带,海拔一般为2000-2600米,为峁状丘陵沟壑,形成了林地同草地相间分布的状态,一般放养蕨麻猪和黄牛或犏牛。在海拔2600-3600米的高位山地带,称为脑山地区,一般为草原牧场、灌丛与森林地带,生物类群繁多,还是藏药以及野生菌类等多种天然资源的宝库。在海拔3600-4200米之间,发育了广袤而辽阔的高寒灌丛和高山草甸草原,是欧拉绵羊和牦牛等牲畜的天然牧场,也是冬虫夏草的自然养殖基地。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山体顶部,疏散地生长着著名藏药水母雪莲和红景天等珍稀植物。

这是一种高度适应生态地理条件的最佳布局。河滩川水地耕种,浅山林地与草地相间分布,脑山地放牧,农、牧、林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当地居民随着季节的转换不断地变换着从事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不同职业,许多人既是牧民,也是农民、猎人和樵夫。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体现农林牧复合的文化特征,以农村习俗为主题的饮食节日,以祭祀神灵、纪念祖先为主题的祭祀节日,以信仰宗教为主题的祈祷节日,以及以文体活动为主题的社交娱乐节日,其中洛萨节、大法会、娘乃节(禁食斋戒)、开播节、香浪节、尕巴节、供食节、狩猎节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迭部这片由高山大川、农家藏寨构成的广袤大地,是藏、汉、回、蒙等17个民族人民生活的家园。

其中的农业生产延续了中国传统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气候高寒阴湿,土壤相对贫瘠,当地农业生产一般采取轮作休耕制,轮作方式有青稞-马铃薯-蚕豆、春小麦-油菜-蚕豆等多种方式,休耕则有耕三(年)休一(年)或耕二(年)休一(年)制。休耕一年中,要深翻二次,既防生荒草,又让土壤得以疏松。据调查,迭部县野生植物种类有高等植物140余科、480余属1600余种,其中野生珍稀植物共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1种,还有蕨菜、刺嫩芽、牛肚菌、鸡腿菇、木耳等山野珍品。珍稀野生动物和特产动物种类丰富,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l0种。

2018年12月29日,迭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此外,迭部还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的第一站。

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迭部已经成为高原生态保护的样板、民族团结的示范、汉藏农牧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2024-09-10 全国政协委员 闵庆文 甘肃迭部: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7529.html 1 汉藏农牧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67,52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