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乡村振兴

山东夏津:

黄河故道上那片不同寻常的古桑树群

全国政协委员 闵庆文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24日   第 09 版)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却又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屡屡在中华大地上肆虐,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一次次的灾难。改道过后留下来的黄河故道,似乎成了历史伤痛的纪念碑。黄河故道土壤质地松散,土地瘠薄,植被覆盖率低,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夏津县隶属山东省德州市,因“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地处鲁西北平原、德州市西南部、鲁冀两省交界处。历史上黄河多次流经夏津,又多次改道,每次迁徙后都留有故道遗迹。其中对当地影响最大的故道有两条:一是东周黄河故道,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南滑县决口后流经夏津,行水613年后河流再次改徙他地而留下的一条黄河故道;二是宋时黄河故道,即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在澶州(今濮阳县)决口后流经夏津,行水146年后留下的一条黄河故道。两次黄河改道留下了一片30万亩连绵起伏的沙丘地,也使夏津有“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关门盖着锅,土饭一起咽”的民谣。

桑是地球上一种古老的植物,早在白垩纪(距今135-70百万年)时,就已有桑科存在。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开始栽桑养蚕。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桑蚕业相当发达,《蚕桑萃编》中甚至有“鲁桑为桑之始”的表述,说明山东鲁桑品种在桑树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桑树生命力极其旺盛,即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地区也能生长,又具有抗低温、耐高温、耐盐碱的特点,发达的根系使其具有强大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因此而成为风沙治理中的首选树种之一。不仅如此,桑树寿命长,经千年仍能结果,进入产果期后年年都是盛果期,这成为灾荒年代人们解决粮食短缺的“铁杆庄稼”。不仅是桑果的食用,还有桑叶、根、皮和桑黄等的饮用和药用价值,“桑树全身都是宝”成为人们的共识。

桑树的这些特点,受到地处鲁西北黄泛冲积平原的夏津人重视。当地先民选择种植耐受性较强的桑树,培育了多种椹果品种,并在种植桑树、不断改善当地生态气候条件的同时,广泛开展间作、林下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方式,混栽了柿、枣、杏、桃、山楂、梨等果树以及小麦、地瓜、花生、玉米、豆类、棉花等农作物,林下养殖鸡、鹅、羊等畜禽,既解决了防风固沙的生态问题,还解决了人们衣、食、住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治沙的可持续性和人类的繁衍生息。由曾经的“地半沙滩,不宜稼禾”到如今的“林海茫茫、果木成片”,至今依然保留有百年以上古树2万多株,被誉为“中国椹果之乡”“中国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

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构成了集农、林、牧为一体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保障了当地人们的食物与生计安全,保护了野大豆和中华结缕草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衍生出节庆、习俗等民间文化和饮食文化、养生文化、医药文化,以及敬树、爱树、护树的生态文化,成为包括古桑树群景观与可持续经营、林下作物生产与牲畜养殖、桑树栽培和加工利用技术、农桑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内的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古树、沙丘、河流、村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2014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因其在乡村经济发展、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和乡村文化传承、农业景观维持等多功能价值,被原农业部正式公布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山东首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牌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截至目前山东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今天的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不仅是过去人们生态智慧的结晶和黄河故道沙地“沧海变桑田”的“活化石”,今天依然充满着活力和希望。仅就桑产业而言,通过不断探索,很好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4-09-24 全国政协委员 闵庆文 山东夏津: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032.html 1 黄河故道上那片不同寻常的古桑树群 68,03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