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委员风采

以侨为桥 以勤尽责

——全国政协委员刘以勤的履职故事

本报记者 李京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27日   第 06 版)

2019年,刘以勤(左三)带队赴四川省泸州市定点扶贫县开展乡村振兴调研。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刘以勤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侨联原主席。

2021年全国两会前,刘以勤特意将一件特殊的“行李”——几张照片小心翼翼地放入了行李箱。照片上是四川省侨联的定点帮扶村古蔺县永乐街道西华村的村貌。

“‘我们村’的山好、水好、风光更好,牛好鱼好米也好,来过的人都说好。”一到北京,刘以勤便化身为热情的“导游”,那双棕黑色的眼眸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协委员讲述着西华村的巨变。

从土路到碎石路,从水泥路到柏油路,如今在刘以勤带来的照片里,西华村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便道,家家有良田、产业多又旺。这里不仅是刘以勤倾心帮扶工作近十年的地方,也是她口中的“我们村”和“第二个家”。

8年来,一有时间,刘以勤就往村里跑。她的身影常常穿梭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们沟通交谈,那份自然的亲近感,让人忘记了她其实并非生于斯长于斯。而她也早已习惯把这里称为“我们村”。

“我把村子里的情况向侨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更多的侨胞朋友介绍后,大家都摩拳擦掌、热情洋溢地加入我们村的帮扶大军。”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刘以勤常和委员们谈起“我们村”的变化,并带着委员到“我们村”做客。慢慢地,资金进来了,数百万元投资让村里建起了侨爱度假村和健身步道;道路修好了,华商路、欧华路、益海嘉里路等依次建成;产业起来了,冷水鱼养殖、黄金柠檬种植等多个项目在村中落地……

以“侨”搭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侨智侨力成为刘以勤履职的发力点。

故乡他乡 侨为津梁

归巢,是故乡的召唤。“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去哪里。”对在海外成长起来的华侨华人来说,这是一道出生便伴随着的人生哲学题。

2012年当选为四川省侨联主席后,从“侨”出发、服务侨亲,成了刘以勤最大的目标。

凭借血缘传承、地缘包容、业缘拓展,川渝正在成为“第三代侨乡”。作为一个在四川生活、发展近30年的侨眷,刘以勤早已将奋斗的脚步印刻在这片土地上,而这里也成了她口中那个“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

“血缘上,20世纪初,四川华工、勤工俭学留学生和移居海外的人员及其后裔较多;地缘上,除200余万的海外华侨华人外,有近200万来川投资创业的外省籍海外侨胞和沿海归侨侨眷;业缘上,川渝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华侨华人在西南投资和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世界500强纷纷在川渝布点谋局。四川、重庆作为内陆大省(市),侨务资源虽比不上沿海城市,但在侨务工作的开展上,在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推进‘第三代侨乡’文化建设,在沟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谈到四川省的侨情,各种数据刘以勤均谙熟在心、娓娓道来。

多年来,刘以勤经常反问自己有没有把侨胞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不断在自己心中“打着问号”——如何发挥“侨”的优势,做好“联”的文章?如何把更多侨心、侨智、侨力凝聚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来?

“自2013年成为十一届四川省政协常委,我已在政协履职了11年,一直把参政议政看作是自己人生旅途中、本职工作以外最重要的事业篇章。”怀着对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刘以勤在四川修订《四川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时建言献策,促成了侨务和财政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发放早期归国华侨生活补助的通知》,为1978年前回四川定居的“老归侨”提供了生活补助。同时联合开展侨法宣传工作,与法院和检察系统联合开展维护侨益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侨资企业,深化法侨合作、检侨合作,不断完善维护侨益机制,致力于提升依法护侨水平。

“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日。”这是刘以勤最为敬仰的陈嘉庚先生的一句话。而在刘以勤身上,这句话还得加上两个字——“为侨”。

推动省侨联特聘专家科研项目对接落地,促成“成都中医药大学侨联专家工作站”建设,推动金融机构与省侨联签署“金融助侨”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推动成立“侨与桥”国际传播创新示范基地;在“一带一路”华商峰会等涉侨活动中引入相关侨资企业助力县域经济;通过“高校侨联专家工作站”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借助海外华侨华人、侨团推广中华老字号……这些年,刘以勤带领省侨联团结、引导、服务侨界群众参与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耀动锦江”“喜迎大运”“侨爱北川”等多场演出圆满完成;“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四川营、“侨连五洲·川通四海”海外侨胞看四川等活动吸引了来自五大洲20余个国家的海内外知名侨界人士参加;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中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馆等单位共同举办“地震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专题讲座,吸引600余人参与,向侨胞传递关怀和温暖……

这些年,刘以勤牵头组织的活动给许多侨界人士留下深刻印象,她说:“作为侨界群众的‘代言人’,我时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当好责任委员而不是荣誉委员,以高质量建言助推高质量发展。”

维护侨益 拉近侨心

在刘以勤的讲述中,那些被记住的日子就像是一本书,无论翻至哪页,“侨”一直是其中最熠熠生辉的字眼。

一组数据,能够从侧面显示刘以勤为此所下的功夫:2023年,她累计参加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8次,联系界别群众1107人次。

参加全国政协侨联界别委员考察团,赴福建实地了解侨史侨情和开展侨务工作的经验做法;深入华侨学院、高校侨联、国际传播中心、华文媒体等调查研究,深入侨资企业、在川高校、基层侨联、侨商协会、侨界群众走访调研;参与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赴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看望慰问侨胞、了解侨情……这些年,刘以勤履职的步伐走得越发坚实。

在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颁布30周年之际,作为侨联界别代表在全国两会期间联组讨论发言时,向国家领导人建议适时修订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这是刘以勤自言“最难忘的履职体验”。

梳理刘以勤这些年的提案可以发现,大多是围绕侨界发展和四川省现代化建设展开的,而“第三代侨乡”是她关注多年的议题之一。

“打造川渝新侨乡,是近两年来我们几位侨界委员一直在调研探索的一件事,随后我们联名提交了《推进‘第三代侨乡’文化建设,聚侨力促进成渝经济圈发展》的提案。提案是基于我牵头撰写的一份3万多字的调研报告提出的。报告围绕川渝侨界在大侨务工作机制、引资引智发展、人才政策支持及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系列思考。”

让刘以勤高兴的是,这件提案不仅被列入界别重点提案,同时收获了喜人进展——促成了中国侨联与省政府同意签订《关于共同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框架协议》,促成重庆市政府同中国侨联、华侨大学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合作协议》。

在刘以勤看来,维护侨益是发挥侨资侨力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侨”与“乡”的双向奔赴远不止于此。

“2018年6月,西华村收到了侨界各位朋友捐赠的爱心资金。在之后的两年多,西华村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昔日基础薄弱的落后村变成了初有产业的小康村。村里的一草一木一路都凝聚着侨界群众的智慧力量,饱含着侨界群众的深情厚谊。”刘以勤说。

“履职尽责已融进生活”

如果把时间的线轴以年来标注,刘以勤的履职生涯便在其中占据了10余个刻度。这些年来,“履职尽责”早已融进她的工作生活,夯实了信念和责任。充实,是刘以勤过去几年履职过程中最深的感受。

从侨界发展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革命老区发展到对外开放,过去几年,刘以勤提交100余件提案,提出建议200余条,涵盖经济、交通、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见证并参与了侨法的修订、助力贫困村成功脱贫摘帽、推动四川革命老区发展,并获得了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提名奖。

十四届全国政协为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进行了大量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作为两届“老”委员,刘以勤沉下身去、扎根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履职答卷。

如何形成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提案、社情民意信息,被有关部门采纳,从而转化为真正的决策,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沉下身子调研,提案才不会泛泛而谈,真正深入基层,才能有高质量的调研成果。

——这是刘以勤在多年履职实践中的深切体会。“胸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了解情况、掌握实情,开展工作才能有底气、接地气,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

从一个个细节出发,刘以勤的目光始终追随着这片土地。“这几年,我曾多次到巴中调研,深知老区人民对发展的渴望。作为四川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巴中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基础较为薄弱。”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刘以勤提交的《关于加大〈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落实力度的建议》提案,得到了国家发改委重视。“国家发改委专门组织调研组,到巴中实地考察,最终协商决定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支持巴中发展。”刘以勤认识到,相关政策与地方发展实际要同频共振、同向驱动,才能真正推动老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城市发展历程中,路通业兴的故事,常说常新。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刘以勤提交《将成都—巴中—安康高铁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路网规划〉并尽快开工建设》的提案。“主要是想通过交通建设振兴革命老区,推进西部大开发,同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希望通过项目建设将巴中稀有资源挖掘出来,实现地区之间更好地互联互通、互利共赢。”这也是她第四次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提案支持巴中发展。

2024年6月27日,D5133次动车组列车从巴中东站驶出,经过2小时16分后到达成都东站。这标志着巴南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革命老区巴中不通高铁的历史。

这一刻,刘以勤脸上的喜悦,不只是因为交通的贯通。“对于巴中而言,迈入高铁时代,既是圆梦的时刻,更是追梦的开始。推动四川革命老区实现振兴发展,不能追上一步又落后一步,我会继续为革命老区呼吁,帮他们寻找新的突破。”

2024-09-27 本报记者 李京 ——全国政协委员刘以勤的履职故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163.html 1 以侨为桥 以勤尽责 68,16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