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强化“六力” 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王长平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0月08日   第 05 版)

要深刻领悟教育强国的本质要求和丰富内涵,把“培养什么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坚持“六维发力”,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出教育强国应具有“六个力”,即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关于“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深刻领悟教育强国的本质要求和丰富内涵,把“培养什么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坚持“六维发力”,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政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要坚持“大思政”系统观念,着力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师资”、深挖“大资源”;开齐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当好理论研究的“智囊团”,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以一体化建设引领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人才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重视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只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领域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更是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高校要在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明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和师资构建上下够功夫、做足文章,更加重视大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坚持自立自强,强化科技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科学技术的重要策源地,要主动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和基础前沿领域前瞻布局,开展有使命、有组织、有穿透力的研究,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四个面向”,紧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增强学科与产业的关联度、匹配度,加快推动重大原始创新和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步伐;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及推广,加快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强化民生保障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高校要将师生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根本标准,持续优化综合育人环境,提升服务保障效能,打造和谐文明校园,用心用情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期待,不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终身教育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

坚持融合发展,强化社会协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要全力聚合多方力量,健全完善“三全育人”协同配合工作机制,促进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平台,将人才培养与重大科研攻关结合起来,建设科教融合型课程体系,深入推动科教融汇;持续深化改革产教融合形式和内容,强化校地联动、校企互动,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的契合度。

坚持对外开放,强化国际影响力。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展现中国形象、推进国际传播、促进文化交流,高校大有可为,更应大有作为,要准确把握我国教育与世界的关系,大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重要窗口和重要载体作用,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创新驱动找准突破口,为教育强国建设找好支撑点,在生动讲好中国故事、嘹亮发出中国声音上下功夫,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化交流品牌,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福建省委会主委、福建师范大学校长)

2024-10-08 王长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301.html 1 强化“六力” 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68,30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