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国是·乡村振兴

浙江:“共富乡村”带来乡村振兴新图景

本报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吴天云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0月08日   第 09 版)

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胡陈乡莲月湾生态农业观光园内,游人如织,百亩荷塘里花开正艳。不久前,园内一场“荷美”乡村国潮音乐会热闹开唱,唱开了胡陈乡全面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共富事业的前奏。

今年是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实施21周年,也是“千万工程”经验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年。“千万工程”的实践,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从2003年到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431元提高到40311元;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从2.43缩小到1.86,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

景在村中,村融景中。浙江这幅“共富乡村”的新图景究竟如何绘就?

▶▶▶ 环境美了——美丽乡村底色越来越鲜亮

夏日的萧山梅林村,白鹭飞过青青原野。沿着萧山梅林大道,一栋栋洋房整齐有致、别具特色的工厂、郁郁葱葱的稻田依次呈现,透着多年积淀的富庶之象。

作为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源起地,萧山的梅林村总是备受关注。这个曾草房林立的“烂梅林”,如今循着“千万工程”的路子,全面整治人居环境,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安置、统一管理,不断提升村庄颜值,打造现代农村样板。

看到身边步步皆风景、点点可入画的变化,村民们的内心无疑是喜悦的。

从梅林出发,一幅幅和美乡村人居图在浙江徐徐铺开——曾经被称为“落后村”“邋遢村”的杭州下姜村携手周边8个村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依着上塘河、背靠皋亭山,还坐拥千亩桃花园的杭州皋城村,相继完成“造景工程”、风情小镇建设、景中村整治工程,千亩青山林、十里桃花坞、美丽风情小镇逐渐成为该村的“金名片”……

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浙江持续迭代升级农村环境整治标准,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并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因地制宜打造中心村、精品村、风情小镇、历史文化村落、精品线路和精品区块,实现美丽乡村创建行政村全覆盖,全域呈现“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县域互通、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大美格局。

村庄美了,美丽乡村底色越来越鲜亮,依山就势、因水随形,自然生长成各自该有的样子。“千万工程”20年实践中蕴含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一系列科学思维和方法,其中之一是找到村庄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各美其美。但什么才是最适合的?农民们自己知道。

▶▶▶ “网红村”——“千万工程”催生的美丽经济

村美景美,自然吸引到了全国游客来“打卡”。原本隐在青山绿水间的小小村落,成为了引领着文旅行业风向的“网红村”。

从浙江省涌现的“网红村”来看,通过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或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传统村落的民俗风貌、特色产业,或“蹭名人蹭热点”、或是自己讲故事造热点,从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涅槃成游客慕名前往的“网红打卡地”,从而带动村庄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宁波最早的“网红村”之一——镇海区庄市街道永旺村以格桑花海而闻名,后来增加了一个梅园,再后来花海升级,不再是单纯看风景的地方,而成为集永旺咖啡馆、露营基地、花海小火车、蜂乐剧场和水乡寻梦等景观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并引入科创文创产业,不断丰富乡村业态,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温岭的小箬村,碧海环绕,风景秀丽,氛围浪漫,村里的每栋房子都被刷得亮丽十足,颜色却又各不相同。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曾经上榜中国“最美渔村”,还被称作“画中镇”“东方好旺角”。

而靠山的丽水云和县,则依托云和梯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辐射效应,助推景区民族村共同富裕;创新推出“红+绿+畲”主题旅游线路,加大民族非遗技艺保护传承力度,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农村电商等产业。眼下,位于云和梯田乡村特色产业带的下垟、崇头、南山、岩下4个畲族村,共有民宿等新兴业态50余家,600余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四季轮转,“网红村”的美景随之变幻,“网红村”的美丽故事也不断更新,但不变的是吸引游客的内涵和魅力。

在与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的交流中,他表示,“网红村”的兴起及其常态化,为乡村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变化。

“网红村”的兴起是偶然,更是必然。随着“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一批示范性村庄从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结合本土文化,地域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成为了游客心中的“网红”。它的兴起需要保持良好的农业底色,需要在当前大健康、大休闲、大生态的主流趋势的追逐中,让人们能够留住乡愁。

▶▶▶ 产村融合——乡村致富的“新密码”

产村融合,开放共享,是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千万工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市共富未来乡村研究院院长俞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多年来,俞挺携团队一直奋战在乡村第一线,探索产村融合等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茂新村,曾经只是宁波市海曙区西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子,如今却凭借稻田火车、太空基地、宁波家风馆、中国(海曙)御史文化陈列馆等一批有特色、有文化、有故事的景点,屡屡“出圈”,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游客前来“打卡”。

无论是村内保留的御史文化历史遗迹,还是引进的现代科技农业项目……文化与产业在村内的深度融合,为村庄带来了“流量”,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章女士在此经营着一家小店,夏天卖雪糕、冬天卖热饮,村子发展蒸蒸日上,她的收入也翻了几倍,“这两年,我们生意也越做越好了。”

俞挺亲眼见证了这里的改变。“2018年,我们的团队和村子合作‘无中生有’太空主题农场等新产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也成为家庭游、亲子游的好去处。”俞挺分享了一组数据,去年,茂新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近500万元,而五六年前它还是一个年收入不到50万元的薄弱村。

“产村融合”的故事也在宁波江北区慈城镇北边的南联村上演,这里又是另一种“解法”。

2018年,江北区政协委员、宁波乡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少华打造的民宿“隐居·云湖”在南联村的竹林间悄然诞生。长出茸茸苔草的瓦爿墙,随意摆放的农家竹椅,后山竹笋带来的山野之味,不仅让游客寻得山野之趣,更让村民们看到了家乡变化的可能。

不同于根据村庄特色“引入”文旅项目的故事,王少华选择让村里的产品“走出去”。王少华和团队为村里农产品打造了“乡遇有品”“云湖姑娘”等品牌,并进行公益农创产品开发、用直播带货打响农产品品牌,还用新乡村音乐节拉动乡村旅游新趋势,让越来越多的游客闻名而来。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当产业和南联村紧密连接起来,南联村民也自信地向游客打开了自家的院门,一家家别具特色的农家乐成了南联旅游的新选择。

▶▶▶ “长红”——让好风景变成共富好“钱”景

多年来,浙江在实施和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统筹推进美丽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共富乡村、数字乡村,乡村旅游前景广阔。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乡村振兴的“网红村”不仅要“火”出圈,更要“红”长远,成为了全省乡村振兴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浙江省委会主委陈清莉提出,要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间艺术、故事传说等,打造个性化乡村旅游品牌,让乡村各美其美;创新开发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规划建设民俗民族文化研学基地,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等,以“文化记忆”留住游客、留下流量。

产村融合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和资源的有效对接,才能长久地富裕乡村、富裕农民。浙江省政协委员、民盟中国美术学院总支主委、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孔令伟认为,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艺术乡建,更是全面唤醒和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认为,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运营人才、科技人才,也需要艺术人才,需要深入挖掘浙江的山水文化、器物文化、书院文化,现在有很多村子通过“艺术乡建”的方式实现了“重生”,成为一个个充满发展活力的区域,也成为一个个拉动消费的生动场景。不仅如此,有了文化“加持”的农产品,也有了更广、更好的销路,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

浙江省政协委员、开化县大溪边乡上安村党支部书记余雄富关注乡村产业振兴的空间问题。余雄富说,乡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既要用好在外的资源,也要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预留空间,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创新,也让山区农民更好地实现在家门口增收就业。

2024-10-08 本报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吴天云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323.html 1 浙江:“共富乡村”带来乡村振兴新图景 68,32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