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术家园

以文化人 美美与共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访谈

本报记者 张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0月14日   第 12 版)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

编者按: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外人文交流作为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公共外交中,中华文化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通过“讲事实”来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创新中华文明的现代表达?本报记者就此专访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

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精髓

学术家园:公共外交是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做好和加强公共外交是推进我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华文化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周汉民: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人文交流是对外交往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根本出发点,公共外交的特色就是强调润物无声、以文化人。

我曾经是一名“申博大使”,作为中国驻国展局代表和上海申博办副主任,参与了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的所有过程。举全国之力、集世界之智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当代文明成果,其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全球共识,至今令世人记忆犹新。

我记得当时申办世博会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当时中国已经申奥成功,为什么还要申办世博会?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是我们的回答,也是我们的承诺。所以在13个月的申博进程中,我们始终坚守中国举办世博会,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世界的。上海世博会申办权是在2002年12月3日正式取得的,我们履行了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参加上海世博会。184天的时间,上海世博会汇集了190个主权国家、56个国际经济组织,7300多万人次参观。人不分远近、国不分大小,汇聚在这块土地上,各方齐心协力,各种文化、思潮和观念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留下了“和而不同”的美好印记。我想,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公共外交其实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要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以人为本、凝聚共识往往能打破地区的界限,将民心相通的涓涓细流转化为稳定国家关系、促进务实合作、开展文明对话的积极力量,为开展区域和全球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上海世博会就是最好的写照。所以上海世博会期间,当时上海大街小巷的招风旗上都写着我们申博时的口号:“世界给中国一次机会,中国还世界一片异彩。”

中华伟大文明的精髓是和为贵、信为本。公共外交就是要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展示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我们把公共外交落在这两个基点上,就是成功的外交,最终达成以心相融。人们时常引用费孝通先生的话“各美其美,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认为,这一理念也是公共外交所要体现的。

学术家园:您主编的“公共外交译丛”不断推出新作。首先请谈一下主编这套丛书的初衷?想要在丛书中展现一个怎样的新时代中国形象,如何通过“讲事实”来讲好中国故事?

周汉民:上海公共外交协会是我国首个成立的公共外交协会,一直把民心相通这一任务扛在肩上,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各项工作,于无声处服务国家战略,更加生动地展现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我作为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已经任职6年,始终认为公共外交必须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就需要通过梳理总结中外公共外交案例特别是中国公共外交案例,建树中国自己的公共外交理论体系。

我主编“公共外交译丛”就是其中的一项举措。在丛书中,我们精心选择世界著名公共外交学者的著作,并请中国学者翻译,每年出版两本,深刻探究公共外交在大国外交中发挥着怎样的独特作用,并以此为借鉴,发展我们自己的公共外交。我和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的同仁还共同创作写出近十几年从事公共外交的心得,出成一本书,叫《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书名出自《论语》,道出了公共外交的核心理念——不只是要与人交,还要善与人交,才能做到久而敬之,彼此在相敬如宾的气氛中愿意交往、喜欢交往。书中的所有故事来自我们的具体实践。比如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如何与国际友人来共同分享我们的喜悦?于是我们邀请国际友人通过“骑行上海”,驻足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四行仓库、鲁迅公园、周公馆等,来到百年历史的原点,领略中国革命所经历过的光辉而艰辛的岁月。他们所有的骑行活动都是在寓教于乐过程中开展的,在以情动人中以理服人,让世界更多人知道,中国将来继续发展,愿意和世界各国人民共襄盛举,一起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些对于公共外交的探索与创新,都是需要总结梳理的。

创新中华文明的现代表达

学术家园:对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国际视域范围内,中华文明的魅力在于什么?如何创新中华文明的现代表达?

周汉民: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文明,其魅力就在于中华文明润物无声,有悲悯情怀,对于世界始终敢于担当。几年前,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创办了“江上会客厅”中外朋友恳谈会,邀请国外驻沪总领馆官员、国外驻沪商会、外籍企业家等相关人士,到黄浦江上与我们一起畅谈。不设主题、没有定规,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表达对中国的关切、对上海的期望,当然还收获许多建议。会议形成的意见建议经综合审报后,成为有关部门的决策参考。在这一过程中,国际友人提出的问题也基本得到重视并解决,获得他们的赞赏。“推己及人”,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魅力。

中华文明本身没有间断过,所以传统和现代始终衔接。昨天就是传统,明天就是未来,恢宏的故宫、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永不倒的万里长城、奔腾不息的长江和黄河等,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是要创新中华文明的现代表达。就像最近热门的《悟空:黑神话》,中国传统的经典名著《西游记》,以游戏的表达方式,在海内外引发一波“西游热”,让海外人士在酣畅淋漓的游戏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彩,这就是中华文明现代表达的成功案例。

做好中华文明的现代表达,首先要认真研究“传统”的精髓,其到底具备怎样的意义、现在想要表达怎样的意义、如此表达有什么意义,“现代”表达才会精准。即使是“戏”说文明、“戏”说历史,尽管有艺术创作上的夸张表达,但其表达始终是忠于传统的。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学术家园:您建议将“全球三大倡议”纳入国际法造法原则。能否以全球文明倡议为例,来做一个具体阐释。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角度而言,如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周汉民: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等理念,遵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行事规则。上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针对当下的全球多重治理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全球倡议”,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全面展开和深入阐述,体现了我们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我认为,应该大力推动“三大全球倡议”成为国际法造法原则,以国际法促进全球善治,共商、共建、共享,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就是承认与尊重世界文明是多元的,不同文明都有其存在价值,彼此之间公正平等、求同存异。正在上海举行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展示了古埃及文明和古埃及人在科学、工程、艺术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就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生动范例。

2024-10-14 本报记者 张丽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访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594.html 1 以文化人 美美与共 68,594 /enpproperty-->